“互联网+”推动着开放、共享精神从互联网领域向越来越多传统领域不断渗透和扩展,才使得最初植根于线上的信息共享习惯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向线下的住房、汽车、办公场所、家政服务、人力服务甚至是资金融通等领域扩展,从而形成了当前蔚为壮观的共享经济新景观。本书从共享经济的来源出发,由点到面,全面阐述共享经济的发展与未来变革,包括其与产业变革、配置方式、商业模式、工作和生活方式、品牌资产等的相互关系及可能引发的变革与重构,为我们解答共享经济为何成为下一个风口?共享经济将如何引爆新一轮创业奇迹?
共享颠覆经济——谁的危机?谁的商机?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未来商业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H2H,也就是个人对个人(Human to Human),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之为P2P。具体的提法我们不去争论,但是共享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成功的平台或者企业基本都在接纳和采用人人共享的框架——利用过剩产能(用户们已经有了可以激活这些过剩产能的智能手机和电脑终端);搭建一个共享平台(也就是开发一个产品的应用软件);邀请大量个体参与(下载应用软件,位为用户提供各种权限,让用户使用相关设备等)。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看到在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共享型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一道蔚为壮观和靓丽的风景线。本章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这些领域中目前比较成功的企业案例,看看他们是怎样在与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已经成功的传统企业不会白白地葬送自己的市场份额,它们仍然在竭力地负隅顽抗。共享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肯定触动了传统企业的奶酪,切掉了传统企业的蛋糕。可以说,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共享经济的发展都是危机与商机并存的。
衣:女人都想要更大的衣橱
在商场中,我们经常看到现代女性们为了购买到自己心仪的衣服,逛过一家又一家的店面,穿梭于购物通道之间,徘徊于商品货架之前。为了买当季的新款时装,她们拼命地努力工作,不断地享受购买更多衣服的乐趣,但是却发现自己的衣橱里总是缺少一件衣服,那就是下一件。因为总有更好的、更漂亮的、更时尚的新款出现已经拥有和想要拥有之间的距离,总是随着我们拥有更多的衣服而逐渐扩大。无休止的广告,天天催促着女人们去买新衣服,很多人通过干那些根本不喜欢的工作,却买回来一堆根本不怎么需要的衣服。波士顿大学社会学的教授肖尔研究发现,人们平均5.5天购买一次衣服,但是这些衣服的实际使用率却越来越低,女人们衣橱中的很多衣服她们只穿过一次,甚至很多衣服连她们自己也忘记了。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想过衣服可以共享。对于共享衣物而言,如果它要与传统消费模式竞争,就必须要提供足够多的、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选择。例如衣物共享,如果愿意共享不同尺寸、颜色、品味的衣服的供给方人数很少,那么需求方找不到她们想要的,就会失望地离开而不再光顾你的共享平台。
在欧美,“共享衣橱”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它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惊涛骇浪之势席卷而来。共享衣橱,又被称为时尚租赁,专门 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品质要求,又精打细算,知道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人士们提供相关服务的时尚平台。Rent the Runway是礼服共享模式的代表。RTR的承诺是革命性的:给人们以零售价的一小部分租借像BadgleyMischka(吉雷·米其卡),Kate Spade(凯特·丝蓓),Nicole Miller(妮可·米勒)这样的高端品牌,以及其他220个设计师品牌婚纱和礼服的机会。自2009年11月推出以来,该企业已发展了超过400万个会员。其超过5万件的衣服和数吨配件的库存被有条不紊地堆放在新泽西州一个4万平方英尺的仓库里。当她们还是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时,珍妮弗·弗雷斯(Jennifer Fleiss)和詹·海曼(Jenn Hyman)就共同创立了共享衣橱帝国。他们想要解决一个由来以久的难题,即找到一些能引起轰动的礼服,穿着去参加婚礼却不用花太多的钱。现在,RTR通过保持被其用户体验所吸引的时尚人群的客户忠诚度而继续跻身电子商务领域。
除了RTR之外,QFashion所倡导的则是“租赁-分享”的消费模式,更多精致、高品质的商品将通过这样的模式放下身段进入广大爱美女性的“共享衣橱”,成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之美。而作为共享衣橱的服务平台,QFashion将帮助会员们完成所有的日常收纳、整理及清洗护理的工作。摒弃了欧美时尚租赁以礼服为主的单一化,充分考虑到了国内与国外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礼服以外,QFashion拥有的衣物们更侧重于日常场合的穿着。从日常通勤的职场装备,到居家游玩的休闲装备,以及会客交友的时尚装备,一切的需求,都可以在QFashion得到满足。
Clothing Exchange则是一个典型的服装互换平台。这种服装互换最初还局限在一些女性朋友圈的小型聚会上,后来发展成为收取门票的服装交易大会,通常还会有DJ主持,在酒吧、餐饮店等场所举办,有时候甚至能够吸引多达500人前来参会,他们的年龄、体型、穿衣风格截然不同。随着参与人数以及她们带来衣服的增加,参与者的各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现象就达到了引爆群聚效应的临界点。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在经历着衣物共享理念的洗礼。相信每个女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爆满臃肿的衣橱前踌躇许久,依旧难以挑到自己满意的,“永远少一件衣服”的魔咒似乎是每个女性的着装痛点。在共享经济大潮下,一款以“通勤时装月租”为定位的“魔法衣橱”APP成为众多年轻女性的应用新宠。通过对数千名都市年轻女性的调研,魔法衣橱的团队发现,年轻女性的通勤服装大多购自于一些快时尚时装品牌,虽然款式新颖,但往往穿几次就过季。如今职场女性“每天穿衣不重样”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硬杠杠的需求,时装也日渐成为一季性消费品,去年夏天买的那件连衣裙,哪怕吊牌都还没摘下,或许已经穿不出去了。这款提供时装月租服务的魔法衣橱不限件数,不限时间,并宣称让用户“可能这辈子都不用再买衣服穿了”。
2016年4月份,另一个女性衣橱共享平台 “衣二三” 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真格基金、清流资本、金沙江创投跟投。当共享经济的席卷各行各业的时候,衣食住行作为与我们生活最密不可分的领域被率先改变。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在布局共享经济的过程中,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和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在衣食住行的“衣”领域,看到了衣二三所代表的租衣模式的巨大想象力。
食:谁在喊你回家吃饭
说到食物共享,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亚洲,都是不允许没有餐厅许可证的家庭烹制的食物收费的,并且出售或者共享自己家庭烹制的食物在很多人看来也似乎十分滑稽可笑。谁会愿意尝试陌生人家里的饭菜呢?但是食物共享恰恰是人类最早期的共享行为之一,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由于人类自身的能力和工具相对有限,食物的采集和分配通常都是集体性的行为,直到二战之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食物共享行为还随处可见。1900年的美国人,只有2%的时间不在集体公社里用餐。但是城市化把我们从农业时代的开放的村落聚集在钢筋水泥混凝土构建的封闭房间里,从此之后大部分人都再也叫不出邻居的姓名,甚至根本不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城市居民以工厂为主要社交单位,农村居民以生产队为主要社交单位,食物的共享行为也随处可见,直到今天,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去邻居家里吃饭都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我们已经不再共享食物了。
今天,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自己下厨房做饭,订外卖成了家常便饭。最典型的就是贴遍了中国大中城市楼宇电梯的那一句广告词: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但是几乎所有吃外卖的用户,都开始怀念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毕竟,外卖永远都不可能吃出家的味道。把握住这样一个社会心理和消费需求,餐饮共享的平台逐渐出现了。有一家名叫Cookisto的私家菜共享平台,将目标瞄准了替代快餐和外卖的焦点上,厨师们会用家常做法,将人们预约的食物快速做好,甚至可以上门服务,而共享平台则只收取相当于饭菜价格15%的费用。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类似的软件,食物分享已成为一种趋势。早在2004年,意大利就出现了一家名为HomeFood的食物共享网站,游客可以通过这家网站以50欧元的价格预订当地居民在自己家中做的可口饭菜。“有些人感到震惊,认为这样的事完全无法接受,但有些人喜欢它,还有人质疑这件事是不是真的。”美国食物分享软件Leftoverswap的联合创始人丹·纽曼说,“食物分享真实存在。” 建立食物分享平台的初衷各不相同,“我想制作一个应用程序,让我看到别人在厨房里做什么,他们在吃什么,然后想办法和他们建立某种联系。”Piqniq 的联合创始人塔马斯·基斯说。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杜绝浪费。瑞典the local网站称,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物浪费率高达40%,每个德国人每年要扔掉80公斤食物,英国人则会扔掉所买食物的20%。在德国,食物垃圾已是热门话题,共享食物的应用软件和网站也同时蓬勃发展。慕尼黑“食物分享”网站的协调员芭芭拉·马赫特说,“食物垃圾和分享经济是个绝妙的组合。”
事实上,尽管在家做饭比在餐馆吃饭便宜很多,但是人们选择食物共享除了节约货币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出于社交体验的需求。通过食物共享为契机,我们不仅能够与其他家庭、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或者同行的游客等各种类型的陌生人进行交流收获友谊,甚至我们还能够见到为我们准备可口饭菜的厨师。共享平台Feastly网站的用户分享说,见到为自己做饭的厨师并与他们攀谈,就像见到你所住的楼房的建筑师或者你所穿的时装的设计师那样,拥有这段经历简直太宝贵了。
在中国,7月17日因为谐音“吃一吃”,而被网友命名为“回家吃饭日”。尽管很多人对于网友这种利用谐音人为造节的现象很不感冒,但“回家吃饭日”却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与支持。网友号召不管你平时有多忙,在7月17日这一天,都尽量不加班、不应酬,回家吃饭。很显然,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回家吃饭,不仅仅只是为了吃饭,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到“妈妈做的菜”,而是为了唤起网友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倡导现代人给予家人、父母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但是如前所述,回家吃饭日在一个侧面恰恰体现了人们亲自做饭、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回家吃饭”则瞄准了这个市场,打造了一个基于地理定位、共享身边美食的O2O平台,致力于挖掘厨艺达人,以配送、上门自取等多种方式,为忙碌的上班族,不愿下厨的年轻人提供安心可口的家常菜。解决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与富余生产力的对接问题,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提供的饭菜服务包括了1)优质油米:从中粮或超市采购,这些家厨都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地沟油好嘛。2)健康食材:新鲜的食材当日采购,精心择洗,更有家乡寄来最地道的食材。3)小锅烹制:家里小锅小灶,为家人下厨时顺便为你多做一份,充满人情味,暖胃又暖心。4)家厨外送:你的菜可能是热情大妈、深邃大叔、邻家美厨娘,甚至是韩国欧巴做的,还可能亲自给你送餐哦。
当然,比起衣物共享,食物共享行为存在的风险相对更高一些。也正是基于此,各国政府对这种行为的监管也格外重视。例如,2016年7月,中国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正式将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畴,并出台了具体的监管细则。其中明确规定,“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当然也有人提出:同是共享经济的产物,为何“回家吃饭”与“滴滴”命运迥异?怎样保证共享食品的安全问题,是食物共享平台必须重点着力的地方,只有做好了安全保障,才有可能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