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丛书:上古神话与文学》立足于中国典籍文化,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切入,在神话意象中发掘生命意识,考察生命意识在文学中的嬗变,重新解读了《山海经》、《庄子》、《楚辞》、《列仙传》等典籍中的诸多神话,论证翔实,新意频出,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是一部研究上古神话的力作。
宋小克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付梓之前,我一方面和他分享他首部著作问世的喜悦,同时也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这部著作的撰写过程。
小克最初的博士论文选题并不是中国古代神话,后来出于兴趣中途变更。对于他所作出的决定,当初我有几分担忧,甚至怀疑他能否在这个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我的担心出自对当时学术界研究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并非杞人忧天。20世纪后期的二十年,中国学术界出现前所未有的神话研究热潮,相继推出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论著。进入21世纪,神话研究基本处于消歇状态,十年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在这种形势下,选择神话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操作起来也有较大难度。把神话作为博物志看待,用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古今学人已经作出了大量的探索,留下的学术空间非常有限,很难再有回旋的余地。用西方神话学理论进行阐释,又担心出现空疏而不着边际的流弊。基于以上考虑,当初我对这个选题并不是很认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切磋,小克选择以生命意识作为切入点研究中国早期神话,具体思路更加明晰。对他的这个决定,我表示赞同和支持,并认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关键在于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突破点。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神话,也曾是20世纪后期的学术热点之一。但是,当时那种强劲的势头并没有持续多久,便逐渐沉寂下来。原因就在于,有些理念被炒得过热,用得过滥,致使原本正确的理念臃肿不堪,难以再继续有效地运用。比如,古代神话有图腾崇拜的反映,有自然的生命力以及性崇拜的体现,但是,如果把所有的神话都用有限的几个理念加以阐释,那么,神话研究势必山穷水尽,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学术创新。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我和小克达成如下共识:这个课题的研究必须从材料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尽量回避图腾崇拜一类的老话题,要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学术亮点。进行具体论述时,难免要运用生命一体化、物物相生等与生命意识相关的理念,但须小心谨慎,切忌生搬硬套。
宋小克,1979年1月生,河北省曲阳县人,文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王昕教授、李炳海教授,攻读古代小说、先秦两汉文学方向;2010年毕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暨南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任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在《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论坛》、《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总序
序
导言
第一章 神话的部族文化内涵
一、姜螈弃子与殷周的关系
二、夸父逐日与社祭
三、息壤与西南古族的石崇拜
四、《山经》草药地理分布与炎帝部族的迁移
第二章 《庄子》神话的生命内涵
一、万物以形相禅
“神人”之来源
三、从赤子到神人
第三章 《离骚》与昆仑山之变迁
一、昆仑风貌之变迁
二、屈原对昆仑神境的构建
三、《淮南子》昆仑与《离骚》之渊源
第四章 《列仙传》与仙话之诞生
一、先秦“不朽”观念及其新变
二、燕齐文化与早期方仙道之关联
三、《列仙传》之神仙渊源考论
四、神仙的社会身份及其演变
第五章 神话思维及其文学演绎
一、先秦史官与《左传》之梦象
二、“精诚”观念及其文学演绎
三、异域空间的“时间差”问题
四、“坐忘”与桃花源之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至《淮南子》,昆仑山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更重要的是赋予山的高度以生命内涵。《地形训》写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①昆仑三层九重,随着高度的提升,生命亦获得相应的提升。登上第一层——凉风之山,人摆脱死亡的限制;登上第二层——悬圃,人可以获得某种神性;第三层就是天庭,人登上去就能成为神灵,生命获得完全的自由。《淮南子》说昆仑“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极限高度成为人类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增城九重”的机构设计赋予每层不同的生命意义,又为攀登昆仑铺下了道路。此时的昆仑,虽然高度与人拉开了空间距离,却拉近了与人的心理距离,留给人们更多的希望和幻想。这种设计思路与方士对东海神山的设计如出一辙。
第二,不死是方士的终极目标,故不死药在昆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昆仑为“帝之下都”,其中自然有神奇的植物。《西山经》写道:“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日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日工农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沙棠、羹草均为昆仑山之灵草。草能“已劳”,即能恢复人之生命力,也就是说,其本身富含生命力。沙棠能使人不溺水,即有保护人之生命的功效。二者虽有养生的奇效,却没有长生的功效。
至《海经》,昆仑山始出现有长生功效的树。《海内西经》写道:“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圩琪树、不死树。”珠树,《列子·汤问》:“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②不死树,《海外南经》郭璞注:“员邱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不死树,不仅本身不死,果实也有长寿功效。文玉树、圩琪树俱为玉质之树。文玉树、圩琪树,玉质,与珠树、不死树同列,其果实当亦有长生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