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M·瑞斯特审视了从柏拉图至今的伦理学历史,并对一种在修正柏拉图实在论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学理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在广泛的讨论中,他考察了各种与柏拉图主义对立的著名理论,尤其是伊壁鸠鲁、霍布斯、休谟和康德的理论。他认为大多数后启蒙道德理论(和尼采颠覆这些理论的理论)取决于被放弃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因为后者是它们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后者,它们将变得不可理解。他还指出,当代以选择为基础的理论尽管具有严格的伦理学形式,又具有更明显的政治学形式。但最终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武断的理论。《真正的伦理学(重审道德之基础)》生动、易懂,历史感强,能够激发伦理学学生和学者的浓厚兴趣。
约翰.M.瑞斯特,是多伦多大学的哲学和古典学荣誉教授。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普罗提诺:通往现实之路》(剑桥大学出版社,1967)、《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89)、《奥古斯丁:被洗礼的古代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另外,他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导论 新旧伦理学危机
第一章 道德虚无主义:苏格拉底与色拉西曼裘斯之间的对立
第二章 伦理学与形而上学
柏拉图为道德建构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
反柏拉图实在论的理论
第三章 灵魂与自我
多重自我
是核心自我还是未来灵魂?
对人的道德论述与本体论论述之差异
主体相关的归约主义
道德、人性与灵魂
第四章 分裂与补救
心理缺陷
整合:爱与反思
走向完善:爱与友谊
一个选择性提议:没有形而上学的政治学与德性
第五章 规范及其应用
规范的一些用途
脏手
公平的局限性
第六章 实践理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后实在论伦理学争论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介于柏拉图主义与
“实践理性”之间
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生活目的
旧斗争的转换形式:休谟和自然主义
康德和后康德的实践理性
第七章 意志自由与选择
权利、需要与欲望
选择: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选择、持久的道德身份与责任
自由、习惯与善的生活
第八章 伦理学与意识形态
责任、纠正与社会
是实在论还是意识形态欺骗?
从伦理学到政治学
历史的终结和非历史的个人
第九章 上帝和伦理学
实在论伦理学与神的命令
上帝、“脏手”和政治可能性
哲学与神学:策略与真实的传统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这减少了一点点困难,但奥古斯丁也认为有些(没有损害原则的)行为无论会导致什么后果都不应该做出。因为要在每一种情况下判断这种行为超出了人的计算能力,因此可以公平地推论,认识这种强有力的主体相关道德形式仅仅对于实在论者或相信上帝的实在论者才是可行的。我将因此而把对这一事情的实际探讨推迟到最后一章,但目前讨论的一个让人困惑的特征是,不管有关道德的客观事实是什么,也不管给有神论者造成了什么样的尴尬,一种更强的主体中立道德似乎要被非有神论者获得--而且他或她将会发现主体相关主义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让人反感的。我还将在最后一章就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的道德辩论出现崩溃的更深影响以及希望这种崩溃不出现的无用性展开讨论。
此刻,我们最好返回去谈论主体相关道德的创建者苏格拉底。在《高尔吉亚篇》里,苏格拉底提出了宁愿忍受错误也不犯错误的观点。我们可以在第一个例子中看到,这种观点认为让别人承受错误之苦不比自己犯错误好,但苏格拉底确实从两种意义上提出了这种观点。首先,几乎无法否定的是,当一个人宁肯牺牲他的生命也不愿意犯错误的时候,他却把痛苦留给了他的家庭和朋友:一个残害他人者可以通过继续这一事实影响他的受害者,苏格拉底本人在《高尔吉亚篇》里说过,他宁肯忍受错误也不愿意犯错误,但他却让他的家庭蒙受了痛苦。虽然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在古希腊历史背景下似乎因为认为一个人的家庭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他本人的延伸的思想减弱了,但是它并没有使苏格拉底立场的坚定性受到破坏。
我们认为,只有在有神论背景下即有神意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才会在极端情况下有意义,那么,苏格拉底是这一观点的反面例子吗?或者说,他的立场是无法理解的吗?几乎毫无疑问,柏拉图所展现的苏格拉底确实相信宇宙处于一种神意主导的秩序中。他的监护精神肯定了他在那个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他不是上述那种认为我们的主体相关性理论导致了有神论信仰的观点的反面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