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初是作者在里昂医学院攻读精神病学博士学位时拟写的毕业论文,旨在从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角度对黑人与白人世界的关系进行研究。作者一方面以他个人搜集的个体经验为基础,描述了来自法属马提尼克岛的黑人面对白人社会的各种态度,另一方面也从同时代的黑人文学作品中摘取了大量素材,并参考医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学术著作,
托茂人是一个特殊的牧业群体,它与“蒙古”和“回回”两大群体紧密相关,又与当今藏族、汉族等民族有良好的社会文化互动,是一个具有多重边缘、多重文化身份的族群。自2005年起,作者通过17年的长时段观察和扎实的田野工作,以全球化和现代性为背景,对托茂人的历史、人口、经济、婚姻、家庭、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进行了系统性的考
本书作者针对这一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思考与研究。第一,梳理总结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客观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第三,系统构筑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第四,系统梳理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最后,综合理论分析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海与心目中的是那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
本书通过对仪式、媒介的理论阐释,以及对传统节日的仪式传播实践的描写与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展现,将有关民族文化的种种想象落到实处,以期形成文化的想象共同体,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外,本书也通过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与建构,期望超越多年来传播学领域以西方的理论概念为主诠释中国本土问题的情形,建构本土的理论解释学。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关键。伴随着中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关于中国精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精神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精神的价值、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中国精神的时代谱系、中国精神的教育和中国精神的发展创新,提出
《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属于本社国家基金项目图书,由国家民委研究室编,由民族出版社哈文室别克,保尔江,阿勒哈别克,杰恩斯别克,哈里木别克等翻译。全文共分为理论篇(26个问答),政策篇(42个问答),实务篇(32个问答)等,涉及100多个民族理论政策问答。是介绍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宝贵材料。内容包括党的十九大关于民族工
本书分为学术探讨、路径探索、治理观察以及育人实践四部分,收录了《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中的“青海经验”》《疫情防控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等文章。
本书是批判西方殖民主义的现代学术经典。法国精神分析家法农以充满感情又冷静的笔触,诉说着非洲人民如何在西方的殖民主义中失去主体性,甚至黑人的身体、欲望和行为都完全向白人的世界臣服。这就导致黑人渴望将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阶,一心求取白人的认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及价值。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虑,假装自己跻身白人的
非彼无我 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