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内容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地区篇”“借鉴篇”四部分,在总结“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十四五”时期三地四方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保持地方特色,借鉴国内外城市群或都市圈相关经验,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与能力,从而实现“十四五”
民间话语作为一个被遮蔽的自由、鲜活的文化思想与诗学资源,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与知识分子精英启蒙话语、政治意识形态主流话语等紧密交融在一起,极大适应并促成了中国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本选题围绕民间话语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大众传播和本土接受等问题,阐释了民间话语丰富复杂的诗学内涵,民间话语作为诗学资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暨基地2021-2022年度的科研成果汇编,旨在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首都文化的号召,对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追踪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提供行之有效的咨询。本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深度报告》,收入了文化院暨基地课题组撰写的长篇报告《
本书主要梳理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十国年度文化发展的热点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总报告。论述年度东盟各国文化发展的内部总体特征并提供决策建议。第二部分为国别篇,聚焦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当年的文化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为专题篇。主要聚焦了东
这是我国第一部乡村文化建设蓝皮书。它的问世正值我国“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胜利之年。在这个重大时间节点,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洞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走向趋势,展望我国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和“第二个一百年”所承诺
本书为比较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全书收录文章30余篇,涉及德国早期诠释学关键文本翻译与研究有6篇,探讨古典诗学“兴象”、何光远《鉴诫录》等文明互鉴研究有9篇,另有10篇文章从博士生读经课程意义之体验与认知、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美学思想述评等方面进行文明传承、跨文化对话等思考,还有8篇文章探讨了西方建筑、绘画等艺术。全
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本书涵盖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前至2000年的时间段。为论述《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早期实施,作者将文献纪录和遗产工作先驱的采访实录有机结合。本书共有六章。前两章按时间顺序呈现了截至1980年《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和实施。第三、四、五
约翰·汤姆林森教授的《速度文化:即时性的到来》成功地将理论论述、历史回顾、当代文化分析以及文学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探讨现代社会中速度的文化影响,阐释速度在日常经验中不断变化的意义。它是一把探索21世纪“即时性”文化和伦理状况的“金钥匙”。“即时性”的到来无情地改变了人们对媒体文化、消费实践以及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思考与体验方
出于正本溯源并从根本上推动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发展的目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方法﹒应用》基于文化观念、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语境的四大传统板块,共囊括13个章节,各个章节由2篇经典阅读课文、3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样板论文摘要与包含6项口语和书面习题的互动作业组成,旨在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层面,
本书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沈阳特色区域文化价值共创的视角,探索研究构建沈阳特色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方法及运行机制,进而塑造特色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沈阳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