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的是论述以大道为核心精神的医学养生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道医养生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道医养生的哲学思考、道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重要理念、道医养生与中医学的关联性、道医养生的心理调适智慧、道医养生与文学艺术、道医养生的的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等。
《道教史》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
本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丘处机一言止杀的传说进行了质疑,认为一言止杀并非史实,从中更可见早期全真教的传道与后世的误读。本书对道教史研究界的非理性的宗教情感有所批评,对王重阳、丘处机等人的虚妄情节有所揭示,对陈垣、姚从吾等前辈学者之误读有所批判,以期还历史以真相。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者、养生家。陈抟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他创绘了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宋
中国道教界一代宗师悟元子刘一明住榆中栖云山长达四十二年,于八十八岁羽化登真。著有三十七部著述均在自在窝刊刻行世,汇十方之力修建栖云、兴龙两山宫观庙宇73座,修炼课徒,授道传教,弟子达上千人,使兴隆山成为道教名山。随着历史的变迁,兴隆山经历了非常时期的浩劫,文化惨遭毁灭,是有志于刘一明文化传承的有志之士收集整理保存
本书除“导论”和“余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道教与书法关系的历史溯源、第二章道教哲学与书法艺术精神、第三章道教符菉与汉字书写、第四章道教法印概述。
本书以分析东汉至明清时期道教的师道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众多道教典籍中相关内容的整理、分析、概括,厘清了构成道教师道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道教历史和修道理论的发展背景,从某个时期某个时期某个重要道派的代表师道思想的角度展现了这一时期道教师道思想的特点。而根据道教师道思想发展的特点,其较丰富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道教学刊》为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目前有关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较少,尤其能介绍国际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
本书为作者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闾山教派是融合道教正一派与古巫术思想的一个民间教派,内容包括闾山教派的思想源流、分布和发展、与净明道之会通、科仪实践和文化价值、在台湾的信仰分布和变迁、闾山教派之主要思想分析等,采取了古今文献梳理,配合两岸实地田野调查,融合宗教学领域的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明代国家管理道教事务的政策、道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社会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明朝作为中国中央集权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为严苛,道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必然被纳入到国家政治控制的范围之中,因此明代道官制度就反映了国家对于宗教的控制意图,而道教与明代社会生活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