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上古至唐代中国文学史之轮廓进行细致描述。并以各个时期作家与作品为例,引用古今学者的评价,从时代与社会方面进行剖析,鲜活的展现个不同时代的中国文学的面貌。特别是诗歌的起源、发展、艺术上的优劣,展开由浅至深的阐述,其中多有精辟见解。
本书是郑振铎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在现代众多的文学史著作中独具特色。此书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争得了在文学殿堂中应有的席位,堪称为前无古人之壮举。 全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卷,自古代文学鸟瞰至近代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每章又分若干小节。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
本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走进东北文学的微观世界,在东北作家个体系统中逐步发掘东北文学大系统的完整风貌,结合整体地域文学发展历史和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探寻东北文学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挖掘东北作家在文风不盛的基础条件下顽强而坚韧的文学探索精神。全书重点关注了20世纪以来的东北文学,在作家的选择中兼顾了时代性和多元性,着
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城市文学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以当代河南文学为研究视点,通观其城市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重回文学现场,在解读文本、考释史实的基础上,本书剖析其间的地域属性、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城与人的发展史。河南的城市文学不仅触及了城市文学的普遍性问题,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地方经验,包括历史积淀、古都
本书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体,以中西方文学思潮互动与博弈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厘清其发展脉络,明确其完整谱系。本书采用文献辨析法、文本细读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分析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一方面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创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
此为2021年年度选题,当时的选题核准意见为“慎重对待”。伴随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文学的大量出现,城市文学研究已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并且这一热点话题与“70后”“80后”写作,以及“文学关注现实、书写当下”的时代召唤具有研究上的交汇点对城市文学的研究成为把握、理解当下文学创作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到河南的城市文学,如何对城市文
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是文学史上的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取得了不容低估的艺术成就。文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大诗人陶渊明和众多文学集团纷纷涌现,创作了华美精工的骈体文,还将五、七言古诗推向繁荣。六朝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诗歌、文赋和小说。本书中,戴建业教授以其别具一格的解读方式和优美机智的语言,讲述六朝诗歌、文赋、小说的演进、
本书是《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明代篇。每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等板块。 每本书都首先介绍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然后引出当时著名的作家,介绍他的基本信息和生平经历,再赏析他的代表作品。接着用一篇小文章解读一个和作家或作品有关的文化或文学知识点,最后还有欢乐谷和七嘴八舌两
十里绮罗外滩烟,海派文化共潮生。评论家王春林以巨量文本作为积淀,聚焦当代六位海派作家的十部长篇小说,写就《海派长篇小说十论》。从王安忆到金宇澄,从吴亮、范迁、夏商再到写上海蕞为准确的作家唐颖,王春林通过文本细读对其作品抽丝剥茧,在弄堂里的洋气上海人身上,看到蕞本土的中国文化真髓。王安忆在《天香》中所采用的就可谓是一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