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尼人属于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窝尼是外族人对他们的称呼。窝尼人群不足一万人,使用窝尼话的人数不到五千人,窝尼话是一种濒临消亡的语言。过去,窝尼人居于深山之中,很少受到外界关注,国内外关于窝尼人语言文化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窝尼话在语音、构词、语法等方面与哈尼语其他方言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突出的特点。本书在获取充实语料的基
瑶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苗瑶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选择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瑶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建设和语言自动比较程序平台搭建给出有效检索对应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促进语言历史比较的自动化研究。本书利用共享创新特征和核心词同源保留率两种方法分别探讨了瑶语的谱系树分化图景,这对于理解瑶语的演变具有启发意义,
满族的萨满文化是一种地方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很强的原始文化习俗,至今仍在我国东北地区残存,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文化传承足迹的历史实践,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认识自然宇宙与人类相互密切关系的体验。本书收录了4种满族民间满文文本,杨宪文本,第二芳裕堂记文本,第三十三篇,第四《满语词汇》本,也叫裁立本。这些文本的名称都是研究者
本书基于“语言学的语音学”研究理念,采用音位分析与归纳、声学、生理及感知研究的方法与手段,目的是更好地呈现语言的真实面貌。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详细阐述了语音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技巧,并据此调查了新寨苗语,挖掘出一个类型独特的语言系统;二是研究辅音、元音和声调的声学特性,探讨声学元音图在发音生理运动与声
《东巴古籍信息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文集:“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汇编》所涉及的研究工作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234)。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研究面向“纳西族东巴古籍”这一亟须抢救的世界记忆遗产。为了保护、传承并在世界范围内共享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本书利用蒙古语口语语料对语音、语法范畴、虚词等三大问题展开研究,试图进一步揭示蒙古语口语特点。章为绪论,介绍了蒙古语语料库建设、蒙古语口语研究概况以及本书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中介绍了蒙古语口语语料库的基本情况、标注及检索方法。第三章是语音分析,重点探讨了元音时长、元音的清化和个别音段的口语中的变体。第四章是语法分析,主要
近年来,语言资源这一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资源》(第三辑)是第五届、第六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论文集。共收录34篇文章,内容丰富,既有语言资源保护研究的理论探讨,也有语言资源保护的实践经验,还有语言资源保护方法技术方面的创新,代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的前沿水平。论文作者大部分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知名
本书从黎语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要素的分析和比较出发,探究黎族文化因子。具体讨论的文化内容主要有: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黎族内部分支之间的关系、黎族的家族结构及婚姻、黎族的社会结构、黎族的宗教信仰、黎族的经济和黎族的文化教育等。本研究首次从语言角度系统探究黎族文化,即从语言系统角度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描
本书从语言、文化、文学等多视角,围绕壮、泰谚语的文学属性、语言属性和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或对比分析。壮、泰语谚语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与语言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学属性较为相似,但是语言与文化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于两个民族历史演变和社会变迁的结果。构建多元视角下壮、泰语谚语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为世界
本书描写了彝语东部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面貌。彝语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境内的毕节、盘县等地,以及与该地区毗邻的云南昭通、广西隆林等地区。贵州毕节三官寨、大方百纳、盘州市淤泥几个音点均为作者亲自调研,而贵州省外的彝语音点,主要参考已有彝语调查文献。基于类型学的描写框架,本书比较了彝语东部方言各音点在语音、词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