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作者收藏的千余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契证中,精选150件,汇集成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的变迁。
《乡土社会与国家建构(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原中央苏区的土改为中心的考察)》运用政治学、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长时段与短时段、区域比较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江西土改为中心,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与国家建构的关系。
除了导论和结语之外,本书主体部分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探讨了提出问题的理由,就现有学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时空档案和论文资料选择作了说明。第二章为地权变动的背景,首先描述了建国初期江北县地权变动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接下来分析了地权变动的基础性条件,即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占有与土地使用、租佃制度、地租形态与地租率、押租
本书主要收录了无锡市档案馆收藏的关于知青上山下乡时期的代表性老照片和实物图片。全书以知青下乡落户的地区或单位分章节,基本反映了无锡知青在插队插场、农垦支边期间学习、劳动、生活各方面的情况。每张老照片都有拍摄年代、人物姓名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注释。本书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和知青们的记忆珍藏。
《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由《19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体制病,运动治――观察社教运动的一个角度兼及“文化大革命”的体制基因》《“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中国改革的起点与路径选择》等18个和“文革”有关的主题组成,组成了一个有着严密内在联系的整体,向读者展示了“文革”是
解读林彪
武训是清末山东堂邑县人,他的特殊事迹是“行乞办学”。1950年10月以武训生平事迹为内容的电影《武训传》上映引起“好评如潮”,同时也有对影片的批评意见。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这场争论对于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决定借对《武训传》的讨论批判,进行新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毛泽东强调:“重要的不是武训和《武训传》”,“主要是提
大字报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末80年代初流行于中国的特殊的舆论发表形式、宣传工具。《墙上春秋大字报的兴衰》对大字报的兴起、泛滥直至衰落的过程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大字报的消极作用也做了深入分析。通过阅读《墙上春秋大字报的兴衰》,有助于我们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曲折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减少未来道路的曲折,这
由刘全聚著的《难忘黄湖(共青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岁月)(精)》以十个部分、300余幅照片,真实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在胡耀邦同志带领下,团中央机关干部克服错误思想路线带来的伤痛,团结一致,战天斗地,不怕艰苦的风采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研究“五七”干校的珍贵影
《国学经典诵读:蒙学经典(MPR有声诵读)》参照传统童蒙教育读本,结合现代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用心编选出国学经典中的要妙原典,萃聚成编;注以拼音,并邀请演播善手精心朗诵,运用新兴的MPR数字技术,打造出这套新式的蒙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