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昝廷全教授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拓扑传播学初探、价格形成的信息自组织机制、智能传播系统模型和传播有效性原理的粗集模型等;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传媒经济的哲理基础、相关模型和应用理法,特别给出了元宇宙经济的哲理、数理与技理相对完整的系统介绍等。本书适合大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和经
本书收录了高晓虹教授植根中国大地、立足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潜心教研、刻苦攻关的学术成果。作者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发,努力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顺应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思考如何用融合手段讲好中国故事;立足新闻传播学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新闻传播人才入
国际传播研究有不同路径,大路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小路有传播主体、客体、内容、渠道、效果等。本书主题集中在政治、技术与媒介,此乃作者的兴趣所在,也是本书的内容所在。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中国与世界,讲的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自身的现实表现、话语实现与象征呈现,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互连、身份互 识
本书收录了陈卫星教授20062022年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可被视为作者同期课堂教学的平行轨迹。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平台,传播现象的丰富性不断被开发,使得话语诉求和话语竞争成为社会变迁的动力,信息的生产和流动同时聚焦文化主体的身份和利益结构的脉络,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播表象。 当信息传播成为社会联系的认知手段和知识工
本书收录了吴炜华教授从其研究媒介文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的20篇论文,从影像生存、文化参与、青年文化与智能传播等多个层面展开对当下媒介文化实践的分析与探讨。中国的媒介与文化研究经历着理论的迷路与方法论的摇摆,从欧洲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期想象中走向北美传播学派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在此消彼长与自我迷失中寻找着中
本书详细阐释了最新的国际编目标准,包括其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创新之处;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文献编目规则,包括其历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际编目新标准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我国文献编目工作如何适应国际新标准,以及如何在保持我国特色的同时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本书以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文献使用数据为研究基础,在对既有的以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和使用计量指标(UsageMetrics)研究为重点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及相关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访谈调研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式,对以科研人员为主的用户的文献使用动机、使用模式等进行全面研究,并在此基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该展展出各类展品共计382件,是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现”规模最大的展览,并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媒体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催生了许多新兴媒体形式,促进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逐渐成为业界发展主流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加强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也促进我国新闻媒体行业不断创新和优化。本书主要从媒介融合的相关概述、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融媒体时
信息处理技术员第3版考试大纲已经发布,由于新版考纲相较于旧版考纲变化较大,配套发布的第3版教材与第2版教材的内容相比也有了巨大变化。这就导致历年真题、练习题等题目,无法适用于当前备考。本书各试卷中的题目,一部分是作者结合历年考试大数据分析、第3版大纲新增或发生变化的内容、机考特点、自身丰富的授课经验全新设计的,一部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