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上海高校教师撰写的援藏回忆录。这部回忆录谈的是1974年至198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由上海7所高校(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师大、上音、上戏、上体)组成上海高校援藏教师队共119人,分三批,每批两年,奔赴世界屋脊拉萨,筹备和建设西藏本土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师范学院(现名西藏大学)。老师们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
本书是一本纪实类图书。本书全面、客观、真实、系统地记录了2013—2023年间中国建筑集团对康乐县的帮扶情况。本书从概述、大事记、综述、脱贫攻坚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爱心捐赠、典型经验与帮扶事迹、附录等8个方面,全面详细记录了中国建筑集团自2013年与康乐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的十年间与康乐人民
本书稿系一部以中国古民居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书稿通过对“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福建泉州、江西抚州、浙江宁绍(地区)、安徽祁门、云南鹤庆等地的古民居进行细致描绘的同时,重点讲述了这些代表性古民居的前世今生,梳理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古民居修复、重建工
本书上半部分集中写鲁冠球本人的成长与发展史,下半部分加入了鲁冠球父子两代人的交替背景。全书背景宏阔,事例详实,情节鲜活,人物丰盈,构成了典型意义上的新时期中国农民创业史和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史,一个乡镇企业而成为跨国企业艰辛缔造的商业传奇,读来令人激荡,令人沉思,令人踔厉奋进。
本书力图还原黄金部队40年光辉历程,在立足原三总队、十二支队的资料基础上,克服疫情影响,走访自然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原黄金指挥部)、西宁中心(原黄金六支队)、廊坊中心(原二总队),并通过网络收集哈尔滨中心(原黄金一总队)、呼和浩特中心(原黄金二支队)、海口中心(原黄金九支队)等各师团级单位历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家安澜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10篇作品,包括《延安著好色山青不负人》《两把镢头两代人林地花海南泥湾》《云上村庄的光明路》《山歌》《索洛湾答卷》《一路向西》等。作品集展现了作家近年来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创作的追求,关注”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关注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关注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以纪实的方式书写了茶叶专家王医凤与茶结缘的传奇一生。王医凤于1943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因父母工作调动,他也跟着多次转学,后考入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部队当学员兵,获“五好学员”称号。1970年,王医凤主动要求调湖南省江永县回龙圩农场当技术员。其间,他制定
本书分18个小标题,讲述了近代山西浑源县官儿乡石窑村王士杰农民在祖父的带领下14岁开始经营黄芪运输生意,继而做加工工人、中间商、经纪人,最终联合本县黄芪商号商帮,将浑源县的黄芪销往全中国乃至海外使之成为中国黄芪著名品牌的纪实故事。中间穿插了黄芪的种植史、加工史、药用价值以及销售盛地。
本书以生动精妙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了我国深海战略性高技术发展之路。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从立项、设计、研制到海试,我国自主攻坚,构建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指引一批科研英才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的自
本书以两位耄耋老人大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为切入点,折射出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的时代背影。回忆始于抗战时期,从谋生于动荡乱世的少年时代,到1956年考入大学的青春年代,再到响应“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号召,支边服务国家林业建设,晚年居于陋室,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