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其本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最为著名的哲学断言之一。应该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一主题呢?本书以亚里士多德思想为起点,借助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诸多洞见展开讨论,落脚于人类的遵守规则活动之上。与之对照,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貌似也能够遵守规则,但这仅仅是单纯因果机制中的一个环节。它们所依据的是“原因”而非“理由”
本书全面回顾了黑格尔对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的发展历程,把其分为3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从早期崇仰现代性原则到中期批判现代性弊病再到晚期和解现代性矛盾的发展特征。通过分析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与宗教批判之间的张力关系,考察了黑格尔对时代问题和反思与回应。从现代性的批判性、现代性的逻辑原则、现代性的弊病及根源、超越现代性的路径等四个方
瓦尔特·本雅明的著作自20世纪陆续译介到中文世界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是人文学科领域公认的重要作品。本书汇集本雅明六部经典作品于一册,由王涌教授翻译并作注,方便读者阅读与收藏。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是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篇经典文章,堪称
本书以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总体与无限》为研究对象,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采取逐章逐节的细读并辅以相关思想背景分析的形式,力争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对列氏晦涩艰深的所谓“绝对他者”的伦理学思想进行简括而不乏深入的理解。书稿按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章节结构,逐节解析其中提出的重点概念,分析该章节内部逻辑及与前后文、列维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中、后期的诠释学与叙事理论备受推崇,与之相比,本书聚焦于利科的前期思想,意志问题的实存论现象学研究,它吸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并将其推进到意志领域。正是在意志哲学体系中,利科涉入了恶的问题,并逐步发展出-套层次分明、精致复杂的恶论。利科的现象学——诠释学的恶论不仅从方法
本书记录了二十多位20世纪知识界和政治界的著名人物,如温斯顿·丘吉尔、富兰克林·罗斯福、哈伊姆·魏茨曼、奥尔德斯·赫胥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弗吉尼亚·伍尔夫、埃德蒙·威尔逊等。这些人,伯林都很熟悉,他以自然天成的幽默感、
归于柏拉图名下的十八封书信中,《第七封书信》和《第八封书信》被学术界认为是真实的、重要和有价值的两封书信。它们在篇幅上占柏拉图全部书信的一半以上。与国外(主要是欧美的几个国家,诸如德、英、法和美国等)对《柏拉图书信集》(《第七封书信》和《第八封书信》)形成了众多译本和有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除了一些——包括希腊哲学
本书主要研究德国观念论的源与流,以及海德格尔对德国观念论的解释。其学术价值在于聚焦德国观念论各体系的立场和方法,并将立场和方法问题贯穿于海德格尔与德国观念论的关系研究中。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福柯晚期的伦理转向、福柯伦理思绪的谱系学研究方法、福柯论古希腊-罗马性关系中的自我伦理建构等。
本书试图透过位全面理解并超越现代的哲人尼采的火眼金睛,观察现代思想的开端,即培根-笛卡尔主义与柏拉图传统相遇的时刻,由此展示现代意识为何以及如何被现代思想奠基者塑造出来。作者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家那样,历史地和批判地阐述某些哲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过程,而是在尼采的指引下,悉心解读了三个原文本:培根的《新大西岛》《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