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古为中华文学大省,时至民国,因天时、地利、入文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民国安徽文学史论》突破以往现代文学史在时间、内容上的局限,重点关注新旧文学转型期的安徽文学风貌,论述了皖籍南社成员文学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学风采、五四绩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国皖籍军事将领的文学著述、民国皖人通俗文学、皖籍文学译者群等问题,力求
本书是陈思和教授近年关于现代文学史、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以及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要成果。分为三辑:辑一收录作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概述,对文学史的理论范畴和语言问题的研究,对《新青年》阵营分化问题的实证分析,以及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的论文《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辑二收录作者对关仁山的农
本书系统考察1949年之前的《中央日报》副刊。分为“《中央日报》副刊与革命文学”(上编)、“《中央日报》副刊与‘民族国家文学’”(中编)、“战后《中央日报》副刊和中国文学走向考察”(下编)三编。上编研究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上海《中央日报》副刊和革命文学的关系,并由此重构革命文学的历史谱系;中编重点探讨南京《中央日报》
本书以“下江人”为中心,考察“下江人”到来前后重庆文学生态的变化,并围绕“下江人”在战时重庆的生活,探讨战时生活带给作家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又如何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之中。
《陕西新时期文学访谈及研究》选择1979年至2019年间,陕西新时期文学的四个话题,即“笔耕文学组”的活动始末、“陕军东征”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意义,“博士直谏”的起因及其曲折、陕西民间文学社团与刊物的兴起,通过采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高建群、冯积岐、红柯、吴克敬及评论家刘建军、畅广元、费秉勋、肖云儒、李星、李国平
本书从现代性思潮入手,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并由此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与败。关于现代性这个话题的讨论,作者意识到现代性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意识,并且看到中西话语之间的共通和错位。中国作家对自身生存经验的感知与积累,为此提供了证词。
《安徽文学史(第三卷)》为文学史论性著作,全面论述了从先秦到现当代安徽的代表作家、文学流派、文学集团(如邺下文人集团、宣城派、桐城派、叶集作家群)的文学主张、创作成就;进而探讨、研究安徽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安徽文学与相邻的吴楚文学、齐鲁文学的同异、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分析总结安徽文学与安徽地域特征、人文精神
《安徽文学史》是*部安徽地域文学史,首次系统地评述皖籍暨在皖人士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成就,总结从先秦到当代安徽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演变以及与大中华文化的传承关系和邻近的吴楚文学、齐鲁文学的相互影响,探究安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创新规律,并揭示出安徽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安徽文学史》分三卷,共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
《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文学史观察》所收录的文章跨度很大,早的文章写于读博期间的2009年,晚的是写于2018年,之间相隔十年,其间的学术兴趣点虽然不断在变化,但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不满却是一以贯之的。这些文章大多是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在思想的阐释和理论的穿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尽显薄弱和稚嫩。出版《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