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和统一帝国一直被视为中国文明*持久而坚实的两大结构。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帝国形成中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关键的史学问题,也直接关联到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民族性。本书重新诠释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这一形成过程。通过研究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变革中宇宙观的转变,本书展现宇宙观如何构建新的权力,又如何同时被权力改变,从而揭示思想与权力,文
本书是工藤元男教授*主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主要利用睡虎地秦简对秦国及其统治地区展开社会史研究。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考察了秦国内史等官职制度、伴随秦国疆域扩大形成的国际秩序等问题。后半部通过对睡虎地秦简日书的结构分析,探讨了日书这种民间术数的占法原理,以及由日书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道教风俗、秦国在占领地区的法律和习俗。
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年黄人望《史学研究法讲义》、柳诒徵《史学研究法》,30年代李季谷《历史研究法》、姚从吾《历史研究法》四种讲义,大体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内史学方法论课程的西化程度,同时也透示了中国史学界摄取方法论知识从途径日本到直接取自欧美的转变。将这些稀见讲义整理出版,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石刻是中华帝国目前靠前个十年间留下来的很为实在的官方文件。本书的研究以译注这七篇石刻文为发端。作者试图将石刻文所使用的表述纳入周代的文学传统之中,同时致力于这些石刻文的宗教仪式语境,在此基础上试图详论周代宗教仪式传统的方方面面,这一传统恰恰融于立刻石于高山之巅的行动之中。
对于中国的研究,日本学术界既关注较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的日本汉学,日本学者以域外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文化,每每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本书书题先秦秦汉,自然属于早期中国研究的范畴,而思想史的研究也一直是早期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本书通过对流传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分析考证,全面论述了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的道家、管子、墨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由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1911-1994)亲自组建并创办,前身为1961年创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1981年,成为国家授予的首批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之一,1988年,又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在职的学者有冻国栋教授(所长)、何德章教授、刘安志教授、朱海副教授、魏斌副教授等。本刊
本书依据中华书局1959年采用的映雪堂本《古文观止》,保留了所有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的原注原评。而在每篇文章之前加入解题,节引典籍中相关记载,以明文章的写作背景。文后又加入汇评搜集宋代至清代对文章的评说。对如今程度较好的作者深入理解作品、鉴赏作品颇有益处。
本书收录十一篇有关礼制文献研究的论文,就各篇主题而言,既有传统礼学所宗尚的名物考据、礼例建立,更多的是通过重建礼制语境,重新诠释经典中与礼相关涉的文字,创发新解。其撰作旨要,在于创建礼学研究的理论架构,也为经典研究打开新视野。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
历史源自时间,但人类时间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却极易为学者所忽略,而且时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记录人类历史的坐标,也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薛梦潇博士的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切入,探讨了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关于年、月、日、月相等方面的材料,归纳总结了商周秦汉时期的计时法,说明计时法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