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第9卷)》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主持汇编的当代国际汉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文集,全书分为汉学视域、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八部分,共十七篇文章,内容涉及汉学领域的文、史、哲、艺术等多方面。
“和合故而能谐”,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和合美满”的“善”文化理念。“推己及人,怀柔远人,崇德抑武”的精神,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善”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由于近代工业化文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国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
田庆立和程永明编著的《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以在月球上漫步,在火星上遥控机器人,人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经变为了现实,然而,世界并不因科技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仍然存在着许多人们无法解释的谜团和困惑。“360度全景探秘”系列丛书内容上囊括了地外生命、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以及人物等领域,每本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我们期待所有对未解之谜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接一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像政治家秦始皇、曹操;谋略家张良、诸葛亮;思想家孔子、孟子;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科学家张衡、沈括;医学家华佗、李时珍;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诗人李白、陆游;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
《中国历史1000问》将中国历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卷进行阐述,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力图通过翔实的史料、通俗易懂的文字、活泼生动的图片和精确的历史地图,为读者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帮助读者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知识,博古通今,陶冶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