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站海洋水文气候志》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册,各分册分别给出海区内各海洋站潮汐、海浪、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海冰、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和降水等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风暴潮、海冰和暴雨洪涝等海洋灾害和灾害性天气对沿海的影响。同时给出相应海区各水文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并
依据中震测函[2014]55号和中震测函[2014]70号文件有关规定,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于2015年启动了基于震例总结的GNSS形变场、重力场资料的预测指标梳理,基于异常判识与效能检验的定点形变、跨断层形变连续观测资料分析技术方法的清理工作。2019~2020年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汇编为集分析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本书紧紧围绕制约活动断裂带地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开展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对安宁河活动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现今分段活动性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断裂带附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与断裂带关系。探索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活动断裂带对地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洪水概率预报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洪水概率预报作用、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要素耦合途径的洪水概率预报方法,基于误差分析途径的洪水概率预报方法,实时洪水风险评估方法等;其次提供了诸多应用实例,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共10章,分别介绍了反应谱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反应谱与设计谱之间的关系、当前设计谱存在的问题、等效地震动模型、脉冲型地震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和地下工程地震动的规准和双规准反应谱特性等内容,本书可以作为地震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从事地震动反应谱和设计谱研究的参考文献。
本书采用地震社会学和救灾制度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和问题导向,着重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况及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我国现行地震救灾管理、救灾队伍、救灾医疗、救灾物资、救灾捐款、灾后重建、救灾科技、救灾立法、救灾宣传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研讨,并对上述相关管理制度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
本书以阿尔山地质公园内的温泉群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阿尔山温泉园区冷热泉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阐明阿尔山泉群水热系统成因规律及行程演化模式并建立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热场分布规律,提出冷热泉群开发利用及保护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阿尔山泉群补给来源、径流特征及混合机制的定性和定量化分析,
本书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的视角出发,综合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机制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青藏高原特殊的大气水分循环结构及其概念模型;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变化的驱动和调制因素;剖析了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响应;归纳总结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冻土、湿
《水文与水资源学》(第4版)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它是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基础上修订而成。教材总结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水分循环及其要素、水文计算、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等,系统阐明了当前国内外水资源概况,对水资源保护管理技术与开发利用方法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