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对赤水河流域研究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以划定的赤水河流域及其典型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植被、气象、水文以及土壤类型等多源数据为支撑,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植被以及水文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对流域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分析了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差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
本书以河岸带潜流层为研究对象,借鉴河床潜流交换理论,通过数学推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揭示了均质与非均质、有植被与无植被河岸带潜流层水动力、溶质迁移、生态学等动态机理,建立了蜿蜒河岸带坡面水压力分布方程,提出了河岸带潜流层生态修复思路、步骤和基本措施。本书从基本概念到动态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了河岸带潜流交换理
《水文径流数据随机时空插值方法》针对水文基础数据插补的实践需求,从基于实测数据驱动型的随机水文理论的角度,介绍了流域径流数据随机时空插值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考虑河网拓扑结构的Kriging插值法、考虑河网水量平衡的Kriging水文随机插值法、基于河网整体时空相关性的经验正交函数插值法、主要成果与展望。 《水文
本书是关于“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专著,专业性较强,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全书共4章,内容包括地震预警相关基本知识、地震预警震级的确定、断层破裂主方向和破裂方式的快速确定、地震动场的实时估计等。本书针对地震预警系统中大震地震动场的确定,系统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分析和研究。为了突出与实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准确地估计洪水极值事件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并合理地推求设计洪水值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传统的基于一致性假设的洪水频率分析理论已不再适用。本书在介绍当前一致性和非一致性洪水频率分析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聚焦并重点阐述了考虑洪源差异的非一致性频率分析理论与
本书记述了郭增建等地震科学的开拓者,于1958年在甘肃、宁夏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1739年贺兰山大地震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及成果。全稿主要由5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958年地震预报科学考察纪实,第二部分——考察报告,第三部分——1958年前郭增建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档案手稿,第四部分——存档的海原大地震珍稀照片,第五部
地球物理综合实习是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地球物理学理论体系、数据采集和数据解译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实习,深化基础理论内涵,建立各种方法原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使学生结合研究区的实际,学习并初步掌握地球物理学各分支学科中野外观测系统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后期资料解译以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