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就是苏格拉底在世时曾受到张扬理性主义的指控。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尼采再次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由于苏格拉底犯了唯理主义的大错,才惹出了西方现代性,后者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的中心。据此,尼采宣布了苏格拉底这个历史“偶像的黄昏”。海德格尔未予审理就接过尼采的指控,并跟随尼采致力于回到苏
作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莱布尼茨同中国文化的接触过程、来华耶稣会士在莱布尼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莱布尼茨二进制的发现与《易经》对他的启发等。阐述了莱布尼茨对理解中国哲学所作的努力,主要是阐述了他对中国哲学(儒学)一系列重要的范畴的理解。作者对莱布尼茨努力作了评价并提出了自己对中西文化契合的基础的寻求。书稿对了解中
本书是汉语学界为数不多的考察康德后期伦理学的专著。书稿基于对康德伦理学语境和背景的考察,试图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把康德的伦理学看做一个整体,呈现出一个既有纯粹理性维度又有经验性维度的康德伦理学,说明康德的伦理学除了学界通常理解的理想的方面,还包含着很多现实性和历史性的方面;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后期伦理学的关
比起德国古典哲学思潮的其他巨星,谢林一直备受冷落,人们往往认为,他的作品少了些理性和结构,多了些幻想与激情。在这本兼具清晰与深度的导读中,当代谢林研究权威学者雅各布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俯瞰谢林思想的视角。作者主张,对“自由”的思考,既是谢林思想事业的开端,也是其一生思索之路的终点。阅读谢林之所以不过时,就因为他直指现代人
本书旨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阐释与解读,从而指出: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哲学家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哲学就是哲学史。在哲学史里,哲学家似乎总是否定先前哲学家,其实那是扬弃,后起哲学家总是在自己的哲学中保留了先前哲学家的思想。因此在哲学里,没有简单的真理与谬误,每个哲学家都有片面性,只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才
本书通过对法国思想家高兹(AndreGorz,1924-2007)生态政治思想发展历程和理论渊源的考察,阐释了其生态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高兹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生态政治思想是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以及构思先进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高兹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理性概念并对经济理性给予了
本书所收篇目,除《佛罗伦萨颂》等名篇之外,还包括《论骑士》《论财富》等布鲁尼的代表性作品。这些论著按政治论说、西塞罗新传、亚里士多德研究、论教会事务四类编排,并配有介绍相关文本的创作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导读,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力求尽可能地呈现布鲁尼思想的全貌。另外,本书还收录有著名学者韩金斯、格里菲茨合撰的布鲁尼思想
本书从柏拉图爱欲对话的文本研究入手,探讨柏拉图爱欲教化理论的根本旨趣,厘清了哲学史视域中柏拉图爱欲教化思想传承流变关系,阐释了柏拉图爱欲教化问题的理论内涵、机制与方法,探究了爱欲与教化的流变历史与逻辑;开掘哲学与教育原初的一体关系;通过古今中西比较会通还原中国西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展示柏拉图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时代
本书是一部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至善在康德伦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饱受争议的概念,从黑格尔到新康德主义者,都把至善当成形而上学残余而抛弃,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西尔伯(JohnSilber)重新发现了这个概念,并在英美哲学界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至善的实践重要性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借着这场论战的契
本书讲述研究甚少的柏拉图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典型思想及其在古代晚期政治理论与生活中的影响。全书除导论介绍研究主题和方法外,其余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灵魂学说来研究新柏拉图主义政治理论的重构;第二部分从城邦神圣化的角度分析新柏拉图主义政治理论;第三部分研究新柏拉图主义政治理论对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