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美学初探》上篇基于跨文化美学的比较视野,强调溯本探源、借鉴他者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意义,重思中西美学会通的要略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可能途径。中篇从趋向“味”的“羊大为美”说和趋向“巫”与“舞”的“羊人为美”说入手,借助礼乐文化传统及其历史贯通作用,审视古代中国审美意识生成的基本特征;同时以中和为美、自然为美与空灵为美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7卷第1期)主要刊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兼及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主题,注重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问题意识,努力搭建中西学术研究交流的桥梁,尤其强调给本土的学术研究构建一流平台。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美学的重建·布达佩斯学派论文集》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了赫勒、费赫尔、马尔库斯、瓦伊达、拉德洛蒂、塔马斯等布达佩斯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关于美学重建的论文及思想,为重建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富于创造性的新思考。
本书对康德美学中的自由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康德美学中自由的总体面貌,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研究康德的思想与启蒙、批判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本书通过对反思判断力和先验想象力两个概念的研究,探讨康德美学中自由的独特内涵,并结合《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四个契机的分析、对崇高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的分析,从人的有限性的角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马克思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观与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兴起,马克思早期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马克思与当代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与现实主义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六个方面清理马克思美学基本话题、准话题、问题
《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以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为参照系,深入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接受美学的“中国化”研究,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找寻到两种理论体系的深度契合点,并以《周易》经传接受、李白诗歌对《庄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龙》的接受之链等三个典型的接受范
《人文新视野丛书(第9辑):当代法国美学与诗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美学的困惑、舞蹈、艺术抑或生活的实验室、传播知识,美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无知者的论据——作为艺术理论的美学、介于形而上学与本体论之间的美学、娱乐理论与悲剧思想——巴洛克与启蒙时代之间的新伊壁鸠鲁美学元素、审美与认知的关系、坠落的人:对破坏图像的破坏等。
阿兰·巴迪欧是20世纪法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德里达之后在欧美学术界传播最广的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的哲学以现代数学理论为基础,其“事件哲学”在20世纪晚期哲学乃至新世纪的哲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艾士薇编著的《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研究》主要考察巴迪欧建立在其事件哲学基础之上的“非美学”思想,主要探讨“非
《中国美学思想史(共4册)》立意建立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以有关美学思想的理论形态的著作为主线,对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审美意识、观念、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点等发展历史做了较为详尽和系统的梳理。涉及素材广泛,人物众多,对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的独特文化与精神创造从美学的角度做了全面反思。
本书针对形象设计专业的需求和特点,整体按照实际应用流程分为基础篇、构思篇、造型篇、着色篇、欣赏篇五个部分,涉及形象设计表现的基础知识和工具准备阶段、根据表现目的确定整体风格和构图的构思阶段、准确描述设计特征和要点的造型阶段、表现材质和效果的着色阶段等。本书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式上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图文并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