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史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它邀请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为探索、理解和展现过去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式。 本书提供了对数字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讨论历史数字化研究的起源开始,作者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
《中国史学史》一书主要由十章组成,系统论述了我国史学自炎黄至民国的发展情况与演变。探讨了史的本义及远古史官的产生与分工;梳理了先秦时期的著名史家与史籍,有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战国策》和《世本》等;深入分析了两汉至唐初私家修史的繁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彪炳后世的史家、
本书出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满创伤的年代里。作者以文化形态学为模型,以历史比较的观相学为方法,参照有机体的生命节奏描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比较视野下揭示了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它认为,历史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循环的,每一种文明在经历新生、繁荣的阶段之后,最终都会走向衰落,而当时的西方文明正走向没落。
本书稿立足于建构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的视角,作者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内容集中于历史学与阐释学,采用跨界方法,追求古今中西的融通。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内容,主要探讨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阐释·诠释·解释·说明、Hermeneutik的汉语译名、从语言起源到文本出现、阐释、“绝地天通”与人类传话活动的肇始、中国古典阐释
本书在世界多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从事过学术研究,由于研究领域的关系,更是常年在东南亚区域行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作者愿意把读书和行走的体会记录下来。《学人记》就是作者四十年学思历程的感悟,包括上篇“行走的思想集”和下篇“历史的文化集”。上篇“行走的思想集”是作者近四十年的哲思与随想。下篇“历史的文化集”则展现的是作者对
杜维运(1928-2012),山东省嘉祥县人。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等。经本社审核,书稿不属于反映台湾地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重要社会事务类选题,不涉及政治导向问题。本书作者杜维运拥护两岸统一,无"台独"言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3年上卷(总第28卷)设“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白寿彝研究”“史学史文献整理及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当代史学评论及学术会议综述”六个栏目,刊发论文、评论和会议综述22篇。史书编纂与政治观念的联系问题是史学史研究的经典命题,近年来研究热度颇高。王亮军《论范晔〈后汉书〉中
本书是关于社会发展史的通俗普及读物,前四章摘自前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节夫(又译“李昂节夫”)《政治经济学初学读本》的第二、第三章,后三章摘自《社会科学简明教程》第二讲“社会发展史”的第四、五、六节。《社会发展简史》因其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特殊地位,在培养广大党员干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
本书聚焦于规模法则这一复杂科学前沿研究方向,阐释了各类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互联网社区、城市、国家、企业等)中存在的统一规律。规模法则理论能够用简洁的幂律公式刻画各种宏观变量随系统规模变化的数量关系,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万事万物。本书不仅搭建了一个系统认识复杂科学的思维框架,揭示了不同事物背后的普适规律,而且可以让
该丛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所文集,是从该所期刊《史学理论研究》中选取重要文章结集而成,共为五卷,分别为《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史家》《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理论研究的新问题·新趋向》。该文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在发掘总结中国史学传统中的理论遗产,介绍和总结中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