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自先秦至清代的诗词名句611句。在对这些名句加以赏析和品读的同时,也注意了摘句所带来的片面和偏颇,故在注释中引出了全诗,并对全诗的时代背景和内容也进行了介绍,概括说明了作品全篇的风格特点。本书从历代优秀古诗词中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鉴赏和阐释,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思想如大海般宽广精深,激人志气,满口噙香。本书
本书是关于明代苏州文人沈周的诗画艺术与交游往事的著作。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声名显著的艺术家之一,沈周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当其在世之时,便已蜚声吴门乃至两京。事实上,沈周在文学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惜为画名所掩”。他自小便追随当时吴门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陈宽学习诗文创作,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些诗文不仅构成了今天我们了解他当年交游的重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具有独特精神内涵和艺术风格的文言小说集,自问世后影响深远,享誉世间,各种版本繁多,广为流传。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聊斋图说》为清光绪年间的大型彩绘画本,原共四十八册,此套画册是进献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礼品。一九〇〇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沙俄军队劫掠。一九五八年,由苏联
叶嘉莹先生20世纪40年代听顾随先生讲中国古典诗词,笔记的主体整理为这部“诗话”式的著作。本书首次以彩色插图本的形式问世,也是最终定稿版本。它采用中国古代诗话的体例,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见长,而代之以言简意赅的片段,对中国古典诗词做直接性的感发,寻觅作为基因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诗心,找回诗意栖居的灵魂。全书分为总论和分
本书是在文学室旧版《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一书基础上进行改编、补充,并对选篇、鉴赏、评析进行修订,并从装帧、版式、用纸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是新改造的文学经典鉴赏系列丛书之一。力求推陈出新,优化拓展三百首鉴赏辞典系列品牌风格。文学经典鉴赏系列旨在对中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文学经典著作进行饶有趣味的赏析,以求帮助现代人从众多
本书是修订版,分上、下两编。上编“古代戏曲与东方戏剧”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戏曲与印度、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古代戏剧的关系,对戏曲系从印度输入的成说提出了质疑,通过与周边国家古代戏剧的比较,概括戏曲的民族特色,发掘其精神蕴涵和独特价值,寻找古代戏曲在东方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坐标;下编“古代戏曲与东方宗教”主要论述戏曲、道二教的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境遇和文化思想背景下,围绕现代中国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这个核心,本书从写实主义、大众主义、现代主义、传统主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对现代中国作家作品、艺术现象的梳理是论述的基础,由此导向对二者关系的爬梳,着力发掘隐含其中的问题,旨在引发新的思考。选题在对诗画传统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中国现
本书针对元杂剧校勘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九章:绪论部分,整体审视元杂剧校勘发展演变历程,总结元杂剧校勘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第一章是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校勘研究,考证赵琦美整理编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过程,系统研究其校语;第二章是明清时期《西厢记》校勘研究,通过明清时期王骥德、凌濛初、张深之、毛奇龄《西
《金元全真文学研究》以金元时期全真宗师所创作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在整体把握金元全真作家群体及其诗词创作情况的基础上,分为六个重点内容对全真诗词进行深入解析,包括:金元全真诗词的文化特征、审美特征、济世精神、精神家园建构、价值消解与探寻、多重天地与情怀等。本书依循的是文本细读和文化解析双径并行、互为经纬的思维架构,多角度多
本书以现代诗歌文本呈现的“时间观”为依据,辨识出中国新诗“时间抒写”的多重取向,在此基础上解释新诗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因。在作者涉猎大量理论与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本书提炼出新诗的若干时间主题,对新诗的时间意象进行详细阐释,对何其芳、穆旦、洛夫、欧阳江河等个案展开深度剖析。本书旨在阐明中国新诗与现代时间观念的深层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