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毒理学》共四篇三十七章,是一本大型环境毒理学著作,力求从各个领域全面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第一篇(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历史,对环境污染危害健康的基本规律、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和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的基础理论和新发展进行了论述。第二篇(第七章至第十五章)论述了9个主要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和新进展,除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土壤环境毒理学之外,《现代环境毒理学》新设立工业环境毒理学、室内环境毒理学、纳米环境毒理学、食品环境毒理学、生物环境毒理学及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等分支学科,拓宽了本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第三篇(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对16类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的毒性及其防护进行阐述,包括大气颗粒物、大气气体污染物、重金属、微量元素、农药与肥料、环境致癌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石油、有机溶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光污染、噪声污染以及环境生物污染等。第四篇(第三十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介绍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例如,环境化学物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的测试方法、大气细颗粒物(PM2.5)毒性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实用方法与技术、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环境化学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法以及环境评价方面的环境影响医学评价与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方法等。
《现代环境毒理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医学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以及地方病学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这些专业作为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进行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地理学、宇宙科学、气象学等与健康科学交叉研究的人员学习参考。
自《环境毒理学》-书于2000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现称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且多次印刷,至今已走过14个年头。其间,由于全球包括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使对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其防护的研究快速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取得了大量新发现、新突破,使环境毒理学学科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在《环境毒理学》原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编撰完成了这本《现代环境毒理学》著作。本书在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其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论述。
本书从环境保护事业对环境毒理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毒性作用为核心,构建环境毒理学学科新的知识体系,并特别注重以下四点。
一、全面性。本书共四篇三十七章,是一部大型环境毒理学著作,几乎涵盖本学科的各个方面。第一篇(第一章至第六章)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发展;第二篇(第七章至第十五章)全面论述环境毒理学的9个分支学科;第三篇(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对16类重要环境污染因素的污染状况、毒性作用及其机制、预防和控制方法等进行详细论述;第四篇(第三十一章至第三十七章)对环境毒理学方法与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二、前沿性。不论在环境毒理学概念、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在保持重要经典理论和观点的同时,大量吸收现代新研究成果,特别是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随着生态毒理学快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本书根据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两学科在概念、内容、任务和范畴诸方面的差异,建立环境毒理学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原《环境毒理学》中包含的生态毒理学章节不再保留,而代之以新的环境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增设。
三、创新性。在总结环境毒理学各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在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毒理学重新修订的同时,新提出环境毒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其中详细论述了6个新的分支学科:工业环境毒理学、室内环境毒理学、纳米环境毒理学、食品环境毒理学、生物环境毒理学和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
此外,本书还第一次系统地对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大进展进行了考证,并以此考证为依据确定环境毒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铸就环境毒理学史(见第二章),而不是像一些国外著作把环境污染灾难事件按年排列作为环境毒理学史。
四、实用性。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在第四篇集中介绍环境毒理学实用方法与应用,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检测方法和对毒物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对实验室内各种试验技术和室外宏观调查(如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描述。同时,对近年来广泛关注且急需推广的环境影响医学评价与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大气细颗粒物(PM2.5)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方法、环境化学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医学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以及地方病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这些专业作为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进行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地理学、宇宙科学、气象学等与健康科学交叉研究的人员学习参考。
近十几年来,一批学术背景为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非医学类的工作者,经过对环境毒理学知识的自学、研究和实践,不论在科研上还是在管理上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他们的经历表明,不论你的专业背景如何,经过努力,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环境毒理学家!
参加本书编著的作者大多为相关领域的著名教授,也有在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博士、副教授。他们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完成了各章的编著。在编著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中国环境出版社副总经理沈建和朱丹琪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特向出版社领导、各位作者和编审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诚恳地希望读者对本书中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批评指正。
孟紫强
2014年3月25日
孟紫强,男,1939年2月出生,山西省临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山西运城农业学校毕业,1966年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1980年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曾在晋北土壤试验站、临汾市制药厂、山西省地方病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从事医学或生物学研究。1986年至今在山西大学从事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和教学。1989年2月-1990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药学系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11月-1992年8月,德国汉堡大学环境与职业毒理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1995年3月-1995年10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环境毒理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组织申请并获准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共培养环境毒理学博士和博士后20名,硕士40余名。
第一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毒理学概念与范畴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应用
三、环境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四、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史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一、古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二、近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史——现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一、启蒙期(20世纪初期至1962年)
二、诞生与形成期(1962-1968年)
三、发展期(1969年至今)
第三节 典型环境污染物研究史
一、二氧化硫毒理学研究史
二、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史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史
第四节中国环境毒理学史
一、起步期
二、快速发展期
三、创新发展期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一、加强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二、重视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三、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四、加强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附录:生态毒理学简史
第三章 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分类
三、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节 环境与健康的生态学说
一、生物圈、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二、食物链与毒物链
三、全球性环境恶化与健康
第三节 环境与健康的毒理学一般规律
一、环境.基因相互作用
二、健康效应谱
三、人群易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四、靶器官与敏感器官
五、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
六、蓄积效应
七、机体的耐受性
八、免疫功能失调
第四节 环境天然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
二、环境化学因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三、环境生物因素与健康
第五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污染性疾病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二、环境污染与公害病
三、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
四、环境污染的慢性危害与慢性疾病
五、环境污染物的致癌变、致突变作用
六、环境污染物对生殖发育的危害
七、环境污染物的间接危害
第六节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环境毒理学常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环境毒理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的联合应用
附录:沙尘暴与健康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转化
第一节 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
第二篇 分支学科
第三篇 环境污染因素
第四篇 方法与应用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