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作伴》作者长期在闽东工作,后调任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8年多来,他负责“走进海西”丛书采风的指导协调工作,虽然具体繁杂,但他认为:“采风团成员老中青结合,敬业、友爱、充满温情,所到之处的县市(区)同志对采风活动都热情安排,积极配合。采风活动可谓‘一路春风一路歌’”,所以,这乃文集书名《春风作伴》的由来。该文集清灵婉约,以撰写采风之地的人文与自然风光为主,闽东篇幅占三分之一。
林思翔,1943年出生,福建连江籍。长期在闽东工作,曾任宁德地委委员、秘书长。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后调福建省科协任党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政协第八届常委会委员、第九届委员;出版有《海潮在这里涨落》《水巷深深》《莲叶何田田》《椰风轻轻地吹》《山光潭影自多情》《山水骋怀》6本散文集,作品曾获中国报纸副刊散文奖和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八闽风物拾萃
嘉木·佳茗·家园
——安溪印象
清灵婉约一首诗
——下梅村印象
洛阳桥抒怀
戴云三景
花儿何以如此多姿
叔侄帝师话两蔡
轻轻地走进洪坑
麦斜岩·天马山
神奇的七仙洞
读石·观澜·赏沙
从西山岩古墙说开去
翰墨流芳话书院
北辰山与王审知
一弯曲溪达三江
奇哉,金刚腿
站在木兰陂前
萧氏家庙两岸情深
山水无语皆文章
天造地设方广岩
往事悠悠话贡川
心香一瓣吊南塘
——谒林墩戚继光纪念馆
榜眼美名百世扬
——谒平和榜眼府
寨下大峡谷:感受天地错动之美
远去的浮桥,崛起的“浮桥”
仙霞悠悠贯古今
古庙与古镇
朱熹与翔安
透堡的故事
瓦子街的故事
汀江溯源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晴雨北斗山
东海仙境
海口三景
青青天竺山
血染红旗分外红
“他”从海底冒出来
——“海峡人”发现始末
渐行渐远的招待所
约略西施未嫁
——福州西湖今昔谈
鼓岭听声
闽东人文撷英
先生之贤非一方之贤也
——闽东最著名理学家陈普
千古名卿炳如日星
——宁德籍明刑部尚书林聪
致敬,霍童溪
福祥安康话福安
九哭文天祥泣声惊鬼神
——宋末闽籍爱国诗人谢翱
又见赛江葡萄熟
美玉福地话嵛山
青青鸳鸯头
静美古村:禾溪
云端仙境陈峭
滩涂最美数霞浦
闽浙边界的一颗璀璨明珠——西浦
水生水长的斜滩
杉洋:外秀内慧的千年古村
因诗而名 以仕而贫
——闽籍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张以宁
鸳鸯溪畔风展红旗
——屏南革命烽火纪事
后记
《春风作伴》:
嘉木·佳茗·家园——安溪印象暮春三月,走进安溪。以盛产铁观音茶而闻名的安溪茶乡处处生机勃发。翠绿的茶树层层叠叠直上云天,在雾霭缭绕的山巅采茶的姑娘飘飘欲仙,楼前房后弥漫着浓郁的新茶清香,村口路边的茶市交易肩挑车驮,熙熙攘攘,演绎着茶乡春日“清明上河图”。
此情此景,不禁令我想起安溪籍著名诗人犁青怀念家乡的诗句:“茶芽尖尖/茶叶青青/绿丛中晃着笠影/姑娘似蜜蜂扑向花蕊/茶林里流淌着爱情……茶香万里,茶歌情长/而且日日夜夜流在,唱在我的心房。”在流淌着芬芳,充满着诗意的诗人故乡,读着诗人这些恋乡的诗句尤为亲切,倍感这裁山织锦茶林之媚态万千。
这使我想到,茶于安溪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翠绿的茶树使安溪变美,使安溪扬名。茶,人居草木间,“为灵最也”。早在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的第一句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安溪群山延绵,红黄壤土,多雨阴湿,云雾弥漫,造就了适于嘉木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传说为神农氏发现的茶树,与中华历史共长,而它在安溪落户的年月,悠久得无据可查,一代又一代的安溪人,只知道爷爷的爷爷就在种茶了,现在安溪能看到的只有魁斗千年古茶树,可比它更早的茶树又有多少?“凤吟陆羽三篇谱,岭种安溪百代茶”,这百代又有多久,谁也说不清楚。
千百年的耕种,安溪的茶树品种如今已发展到几十种。这其中当然首推铁观音,这种其貌不扬的嘉木,却是安溪人的骄傲。铁观音树形不高,花冠偏小,然椭圆的叶形,平展的叶片,蕴含着丰厚的肉质和清幽的神韵,尤其适制乌龙茶,它已在安溪栽种270多年,仍代代不衰。此外,还有黄旦、本山、毛蟹、梅占、黄金桂……安溪的茶树大观园,展示了茶树品种之林林总总。从这扇窗口,可窥安溪这个南方嘉木露天博物馆茶种之丰富多彩。如今的安溪,山里山外遍植茶树,50多万亩的茶林,使安溪大地无处不飞绿。
绿,成了安溪生态的主旋律,优化了安溪人的生存环境。
安溪的土地适于茶树生长,安溪人对茶树的精心培育呵护,又使得这南方嘉木生生不息,繁衍不断。
安溪人首创的茶树“短穗扦插法”,用叶片繁殖茶苗,比起种子繁殖的老办法,不仅简便,而且后代的生命力强盛。试想,一片叶、一株茶,十片叶、十株茶,多少片叶、多少株茶,其速度,其效益,何止是几何倍增长,简直是茶树繁育上的一场“革命”,其贡献“善莫大焉”,安溪人在南方嘉木的繁衍史上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
有人说,从地图上看,福建和台湾犹如两片茶叶缀于海峡两岸。地形似茶叶的两地都种植茶树,或许有的人还不知道,东岸最早种植的茶树来源于西岸的安溪。据考证,在清咸丰和光绪年问,台湾人林凤池和安溪人张乃妙等人先后从安溪带去青心乌龙茶种和纯正的铁观音茶苗,分别植于台湾的冻顶山和木栅樟湖山,获得成功。如今这两块地方都成了台湾观光农业的组成部分。正如台湾茶叶专家范增平先生所说,闽台文化同根,茶香同源。“品铁观音,香飘两岸”,嘉木进宝岛,安溪人功不可没!茶树上的叶片经采摘加工后便成为干茶,成为饮料茶。茶圣说:“其色缃也,其馨也……啜苦咽甘,茶也。”意即汤色浅黄,香气至美,尝时苦,咽后甜的是茶。品味这样的饮料,自然令人神清气爽,故古人早有“从来佳茗似佳人”之赞誉。正因为茶叶“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才成为今天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国饮。
安溪盛产的铁观音茶,是佳茗中之佼佼者。它是铁观音茶树或其他适制茶树的叶片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为乌龙茶之奇葩,其身骨沉重如铁,其形美犹如观音,乍看外表就让人喜欢,如冲泡品饮,其天然香气和由苦转甜、回味无穷之特殊神韵更觉曼妙。资深茶叶专家庄任曾赋诗赞曰:“本性唯芳洁,非花也自馨。品茶得茶魂,浓丽寄清明。”难怪270多年来,铁观音茶一直为人们所青睐,如今一年5万吨的产量(占全国茶产量的1/25),使其不仅在国内名声大噪,且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成了安溪亮晶晶的一张名片。
作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种茶和饮茶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就达上千年之久,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铁观音冲泡艺术——安溪茶艺。在安溪城南的“中国茶都”,1800多家茶店,店主个个会说茶。在茶都的茶艺厅我们有幸观赏了精彩的茶艺表演。优雅的音乐声中,茶艺小姐如仙女下凡般款款而至,和着舒缓的节拍,她们双手起落有序,整齐划一。渐人佳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热瓯净杯,一招一式均为佳茗入杯渲染造势,待观音人宫、悬壶高冲后,茶艺小姐不紧不慢地向你展示行云流水、点水流香的金汤玉液释出过程。“头道汤,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在芳香四溢的茶室里,与友人一道品啜清醇甘洌的铁观音,其香其韵,浸入肌肤,滋润心田,诗化般的曼妙感觉难以言喻。茶圣日:“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闽南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诠释道:“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因此,喝茶的享受,最宜在眼前没有奢侈的东西,心中没有奢侈的思念的环境中;‘静’是赏茶的必要条件,而只有‘冷眼看人生的热心人’才能领悟它的品质。”眼前这情景,真切地体验了语堂先生对品茶的感悟。
茶可养人,文能化人。铁观音的曼妙神韵,茶文化的丰富蕴涵,催生出安溪人的智慧,积聚着安溪人的财富,悄悄然地改变着安溪人世代栖息的家园。上世纪末,我曾去过一次安溪,当时安溪头上还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给我的印象是,城区小,街道窄,县城拥挤无序。可几年之后的最近,当我再次走进安溪时,居然找不到北,宽敞的街道,林立的楼房,恢宏的大桥,新兴的工业园区,感觉就像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市一般。特别是在环城的西溪上建起了拦河坝,把原本瘦骨嶙峋的河床变成碧波荡漾的龙湖,“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给山城平添了明媚与活力。沿湖两岸的十里长廊,千株榕树亭亭玉立,7000多首诗词刻于护栏,问有凉亭供人小憩和品茗吟哦。“静来憩亭中细品观音黄旦,心暇游湖畔轻吟唐诗宋词”,漫步其问,浓浓的文化韵味和悠悠的茶香,陶醉于胸,令你似有登岳阳楼之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