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几乎花费了毕生心血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他从五帝起,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跨越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天下,呕心沥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又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鲁迅先生高度称颂《史记》的文化价值,直呼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皇皇《史记》,内容全面,体制完备,规模盛大,是古代中国一部空前的大书,也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同时也体现着汉代散文的较高成就,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滥觞;它既为后人记载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也释放出司马迁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灿烂光华,他实事求是的精神,进步的历史观、民族观、经济思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审美观都明白无误地在这部大书中显现着,而后世的《史记》研究,已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问,其丰厚的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去苦苦探寻、思量……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它既实录了历史现实,又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的较高成就。《史记故事(美绘青少版)》紧扣经典批注,名师导读,配合语文考试要点编排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熟悉《史记》相关内容。
姜太公钓鱼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纣本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很有军事才能,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在作战中屡屡取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统治延伸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但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力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
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他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叫做“炮烙”。
纣的残暴行为,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边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即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
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菱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那个地方。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以求让纣王放回周文王。
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光是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其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
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那老头儿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人们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
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不用怕。”
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那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