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最佳的起跑线上
上学,对年满6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象征着他们已长大了,也意味着他们从此将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天地。上学,是他们日夜盼望的事情,曾经多次深切地抚摸着自己的新书包、新文具,就盼着这一刻早早来临;上学,对他们来说,该是件多么令人兴奋激动的事啊!
但毕竟他们只是6岁的孩子,现实的校园生活与他们的想象并不一样,或多或少会产生不适应感。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熟悉的环境不见了,操场、跑道、篮球架代替了以前的滑梯、秋千和跷跷板;熟悉的老师不见了,要求严格的小学老师可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有通融的余地;熟悉的朋友不见了,眼前是那么多陌生的同学等。与幼儿园相比,进入小学后的这些变化,的确让不少让孩子感到陌生,因此他们一时有些不适应也是正常现象。
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在幼儿园,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就算是学习生字造词、算术、英语,也都是在游戏中进行,幼儿园的老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演话剧中发挥说的能力,在观察中培养创造力等,且即使孩子学得不好也没有关系。可是进入小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应社会的个性品格,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虽不感兴趣却必须掌握的知识。一旦学习成为孩子的主要活动时,他们就必须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充分发展智力,并接受老师的指导,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注意、联想、想象、记忆和评估等各种学习策略。
进入小学后,孩子正式进入了团体生活。让他们有意识地参与团体生活,对其个性、社会性和品格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小学生”这个称号,意味着他们开始成为参加社会团体生活的成员,因此他们必须遵循团体的规章制度,为了团体的共同任务而行动,并学习服从与领导,使团体的利益成为自己的利益,并服从于团体舆论。而这些都是在幼儿园时不需要严格遵循的。对孩子来说,要从一个受家人宠爱、呵护的幼儿转变成一个能牺牲自我、服从团体的小学生,这中间的确需要一段适应期。尤其在遵守纪律方面,必定要经过一个阶段才能使之稳定,成为习惯。
进入小学后,要与周围的人建立新关系。在幼儿园,大家都是玩伴,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游戏。而进入小学,同学之间不仅要互帮互助,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甚至互相竞争,争取好成绩,开始品尝友谊的真正滋味。以上都是造成孩子进入小学后适应不良的原因。作为父母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帮助孩子尽快平稳地度过这段适应期。
让孩子对上小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成为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去、坐在教室里学习,通常是让孩子感到兴奋、自豪和向往的,且他们也容易被学校的外在形象所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操场、桌椅及很多同学在一起等,但是他们也容易因此将学习和游戏混为一谈,认为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因此父母要耐心、仔细地向孩子解释上学究竟是什么。有的父母经常对正在捣蛋的孩子说:“都快上小学的人了,还这么调皮,真该好好到学校去‘训练、训练’。”于是学校在父母口里变为专门惩治孩子不乖的地方,当然令孩子心悸不安,进而产生排斥。
为了让孩子能尽快熟悉学校氛围,父母可以先让孩子背着书包,带他到附近的小学走走,看看校园,也看看大哥哥大姐姐的上课情形,这样可以让孩子有较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了让孩子能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可以在最后一学期的课程中进行幼小衔接,逐步加入一些上小学要准备的内容,例如:强调遵守团体纪律等。只有当孩子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入学后才不至于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并能较快培养出正确的学习动机。
帮助孩子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孩子优良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父母与老师要对孩子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让他们懂得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更好,这显然十分重要。入学初期,孩子常常还会出现“今天做到了,明天又忘了”的情形,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大人应该耐心地督促、指导,以鼓励、赞赏为主,像是“你好棒!”“再试一下,我相信你会成功!”一句话、一个眼神、轻轻拍一下孩子的肩膀,这些都可以增添孩子的信心,增加其学习热情,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同时要关心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其养成规律地睡觉、起床及用餐等习惯。有些父母爱看电视而影响孩子的睡眠,造成孩子第二天上课时精力不济,这样的恶性循环显然不利于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的上、下课时间要求严格,不能随便迟到、早退,身为父母应当积极配合,督促孩子按时起床、到校,晚上按时睡觉,以确保睡眠充足。另外,父母要督促孩子养成自动自发完成作业的习惯,并训练孩子自己整理文具和书包。老师则要在课堂上讲清楚作业的要求,许多学校采用家庭学校联络簿,以便父母能实时了解学校的要求;在入学初期,如果有的学生偶尔忘了做或少做作业,也不必严厉训斥,而应施以耐心教导,说明不做作业的后果。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反而会觉得学习其乐无穷。
帮助孩子培养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顺利完成学校中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凡事让孩子自己多表达意见,不要事事都替他作决断。例如:选怎么样的书包、和谁一起做作业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孩子自己选择,不要用父母的意见来左右孩子的喜好。还要帮助孩子发展情绪的控制调节能力,让孩子学会克制和谦让,这有助于孩子在人际互动中与他人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在学校过得不愉快时,父母要有敏觉性,能善于发现问题,并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父母能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视,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亲子之间唯有在平等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孩子信任父母,父母实时为孩子疏导,和孩子一起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孩子觉得自己原来并不孤单,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新的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幼儿园的生活如同一首散文诗,活泼奔放、清新闲散又充满童趣,那么小学阶段的生活则像一篇夹叙夹论的纪实文章,行文严谨又不失灵气,充满生命的朝气又不乏理性的思考。孩子的心灵晶莹剔透,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与雕琢。不要因为我们的粗心而令聪慧的孩子过早丧失他们的求知欲。让我们燃起指引的火把,引导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