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杰出的环境研究思想领袖莱斯特?R?布朗的唯一自传。作者按其生平和经历,首先回忆了他在农场度过的童年。他讲述了青年时代种植西红柿以及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在此期间,他参加国际农场青年交流项目,在印度乡村生活了半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影响其人生轨迹的远行。他讲述了自己从印度回国后,在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申请到一个从事国际农业问题研究的职位,其后在美国农业部任职10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他回忆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如何从事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写作,如何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和地球政策研究所,如何构建“B模式”并不断努力向世界推广,以期实现“动员起来拯救文明”的目标。全书写得坦诚率真且语言平易,生动描述了布朗努力在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内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思考及预测未来,开辟新天地的一生追求。
莱斯特·R·布朗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zui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印度《加尔各答电讯报》称他为“环境运动的宗师”。布朗是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学术奖的获得者,并且获得其他许多奖金和奖章,其中包括1987年的联合国环境奖、1989年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金奖,以及由于“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杰出贡献”而获得的1994年的日本蓝色星球奖。1995年,在《马奎斯名人录》发行第15版之际,布朗被选为50位杰出美国人之一。本书是莱斯特·R·布朗的唯一自传。
写自传意味着要回答很多问题。我是谁?我做过什么?什么人以及什么情况塑造了现在的我?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从最末一个问题说起吧!写自传的想法是诺顿出版社已故的阿什纳(Iva Ashner)约20年前最先提议的。最近,诺顿的彻丽(Amy Cherry)再次提议。我对这些提议是有些怀疑的。我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将我自己的生活描述出来,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随后,在2010年秋天的一次晚宴上,我结识多年的朋友、专栏作家盖耶(Georgie Anne Geyer)提及此事。“你应该写一本自传,”她说,“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所思所想,更能让人们明了你为什么会这么想。”那次晚宴上的讨论是个转折点。当我2011年12月在董事会年会上提出该议题时,大家都由衷地支持这个想法,写自传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写自传是一种自我心理分析磨练。这是件很棘手的事情,因为我们对过去的重构主要依赖记忆。但正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莱利维尔德(Joseph Lelyveld)在经历了自传写作后指出的,“我们一直在重塑记忆,并不断编辑这些记忆以求自我心理慰藉。”
而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在浏览这本书的终稿时,我意识到这本书对成功的描述是一个特别的例外。究竟是因为它是一种心理安慰,还是因为我的生活确实大部分是一连串的成功?莱利维尔德可能会说,这本书反映的是我心灵上的一种安慰。他可能是正确的。
然而我一直试图捕捉从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期开始,恰好又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空前未有的变化的一段时期的生活的精髓。这段生活还将我带到地球遥远的角落,让我在那里见识了世界上鲜为人知的事情。这段生活使我既能在位于地球遥远的另一端的村庄里生活,也能与国家元首一起共进晚餐。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经历。
莱斯特·R·布朗(Lester R. Brown),被《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誉为“世界上zui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完全令人耳目一新。布朗的童年是在自己家的小农场里度过的。他很早便显示出创业才干。不仅在校学业成绩优异,还和弟弟一起种植西红柿,到1958年,他们共生产西红柿68万千克。
后来,布朗在美国农业部工作时,注意到了系统思维的必要性。1963年,他完成了首份对20世纪末全球粮食供需情况的预测研究报告。1965年,他在印度执行一项短期任务时,汇总各方面得来的线索后警觉到印度即将爆发一场大饥荒。他向美国和印度政府紧急告警,发起了历史上较大的粮食援助行动,帮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该事件迫使印度政府采纳了在布朗的帮助下制定的新的农业策略。
布朗后来为政府提供国际事务咨询,创办了世界观察研究所和地球政策研究所这两个重要的非营利性环境研究机构。他既聪明睿智,又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自己的众多著作,布朗强调了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他于1995年出版的《谁将供应中国粮食?》(Who Will Feed China·)一书,引发了中国农业政策的一场巨大变革。布朗常常就从未有人注意过的问题提出务实而可行的解决方案,以阻止业已显现的、威胁我们未来的生态危机的发生。
布朗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励,包括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学术奖、联合国环境奖,以及25个荣誉学位。
前言
第一章 突破
第二章 早年生活: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 种植西红柿
第四章 在罗格斯大学学习农业科学
第五章 在印度乡村的生活
第六章 印度季风降水减少
第七章 转折:海外发展委员会
第八章 世界观察研究所:参与创造世界
第九章 一流的世界观察研究所
第十章 中国粮食大辩论
第十一章 地球政策研究所:《B模式》写作时期
第十二章 与世界的接触
第十三章 生命回旋曲
致谢
莱斯特?R?布朗其他部分著作
《开辟新天地:布朗自传》:
爸爸时不时会去当地的杂货店,在那里少数几个农民在晚餐后聚在一起说说话,讲讲故事。这些聚会一般是不带孩子去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也许爸爸感觉到我有强烈的兴趣,所以他会带着我。我坐在后面静静地倾听着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会讲故事就是从这些围坐在饼干桶边的农民那里学来的一种艺术。
从某些方面看,我4岁之前显然有人曾教我读书。几乎可以肯定,那个人就是我的史密斯外公。我依稀还记得坐在他的膝盖上认字的事。早在我上学前,父亲就教我拼写朋友和邻居们的名字,他们驱车经过我们的小道时,会停下来打个招呼,像那时农村社区的乡邻那样。
回想我第一天在坎顿附近村庄上学的情形,仅记得人很多、很吵。在那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地方有那么多人。近百名学生在有三间教室的学校里学习,厕所在学校后面,学校旁边有铸铁的水泵,没有食堂。我很喜欢幼儿园并一门心思地学习和找书来读。
在1940年的春天,一个农场主来找我爸爸,爸爸早年曾在他的农场当过几年雇农。收益分成的佃农要退休了,农场主将做佃农耕种34公顷农场的机会给了我爸爸。地主与佃农之间的收益分成制就是地主提供土地、房合和经营资本,而佃农通常要准备农具并实际耕作。出售农作物、牛奶和牲畜的收益由地主和农民共享。虽然这个农场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不到10千米,土壤却肥沃得多,农业社区也繁荣一些。爸爸接受了这个建议,1940年3月,我们迁往新居。
我的新学校斯托溪学校反映出该社区的相对繁荣。学校有室内抽水马桶和食堂。我一到学校便做了常规测试,之后,他们把我从幼儿园分到小学一年级,我比我的同班同学小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