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客观、冷静、敏锐、温润的笔触,将一百多年来美国专利政策的制定、发展,美国专利权人的维权历程及专利行权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既引人入胜,也让人不胜唏嘘。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美国的专利创新驱动机制,了解创新的血与泪、代价和牺牲,了解美国专利运营的发展概貌,以美国为鉴,以美国为师,探索中国自己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自 序
众所周知,美国的专利运营犹如经典的西部片,紧张激烈,惊心骇目: 数百万美元计的诉讼投入,剧烈的法庭对抗,动辄上亿美元的侵权赔偿,两造的生死搏杀,产业命运系于一线……很多人不免怀疑: 这一切付出是否值得,过程是否太过血腥,成本是否远超产出?
美国经济史学家的研究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美国用一百年的时间从独立时的农业国发展为全球第一的工业国,并在此后一直领导着世界主要技术领域的创新,非凡的成就与美国特色的专利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英国封建遗存的专利权没有解决“创新驱动”问题,而美国平民化的专利制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除了平民化的专利官费、专利申请信息公开、鼓励专利许可转让、规范的专利授权审查等制度创新外,美国还演化出了一套严格的专利运营机制,以维护发明人的利益,为他们的创新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科学的专利授权机制加上严格的专利行权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创新驱动机制。
受到独特的专利创新机制护佑,美国创新成果在整个19世纪爆炸性成长。那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奇观。爱迪生、特斯拉、赛尔登、贝尔、莱特兄弟等大量平民立志以创新为生,凭创新、创业发家。一时间各大创新技术领域群星闪耀,大量创新者成为企业的创始人、大股东和百万富翁。“创新梦”成了“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经济也因此开始了循环性的、阶段性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在每个重大技术创新节点加强专利保护,为创新活动提供额外的“利益之油”。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创新产品供给需求激增,里根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踩下专利油门,在新世纪催化了一场席卷美国的专利运营革命。
这场专利运营大革命是美国专利创新机制演化的关键一环,也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创新大革命。它映射的是信息经济环境下“创新”与“制造”的隔膜,集中创新与分散创新的世纪对决,创新1.0模式到创新2.0模式演化的阵痛。
在这场以“万众创新”复苏和“创新产业”崛起为背景的专利大革命中,有正直诚信,也有投机倒把;有创新补偿的合理要求,也有过度的投机掠夺;有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也有兵者诡道、月黑风高;有光荣梦想、理想与牺牲,也有鸡鸣狗盗、勒索敲诈;有微软与谷歌的商业模式对决,也有独立发明人的挣扎和拼搏……有人赞“好得很”,也有人骂“糟得很”。
作为美国这场专利革命的专注旁观者,笔者从2005年起就一直在研究有关案例,阅读各种论文、图书、立法文件和杂志专栏,力争从海量的专利运用、专利行权、专利交易、专利诉讼的案例和故事中,发现美国专利创新机制运行的根本机理,探索专利驱动、万众创新的优势和弊端, 同时也思考信息经济环境下中国创新产业的前途、万众创新的机遇。
现在,美国的专利大革命告一段落,尘埃渐渐落定,笔者对美国的创新驱动机制也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笔者希望,通过本书将自己的所思所得诚实地、详细地记录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给大家带来启迪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