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处于滇西北民族走廊,自古便是藏缅语各族迁徙流动的重要通道。各族长期的接触与交流,使该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共处的社会文化现象。然而,身份特征的悬殊并没有给当地人的交往带来任何不便;相反,他们却能够彼此尊重、互惠互融,共同建构和维持了一个和谐共生型的社会秩序。本书即以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为考察点,采取点面结合、纵横对比的方法,探讨从古至今影响当地社会秩序建构与维持的因素、它们各自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本书资料翔实,很多为作者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论证客观中肯,为读者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的风貌。
1.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系列二中的一本。
2.本书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三江并流核心区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机制。
后记
《圣经》云:“凡事谢恩。”本书从选题敲定到田野工作和文献查考,再到文本撰写,直至出版,其间有太多的人给予我最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追忆和珍藏。借此机会,特意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先,我要发自肺腑地感谢我的学术领路人何国强教授。三载门下受教,何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中都给了我最无怨无悔的帮助。正是他孜孜不倦的教导和鼓励,使我的知识水平和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推敲本书选题的过程中,何老师与我进行过无数次的交谈。他高屋建瓴式的提点总能让我在困顿之时灵光乍现,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何老师不但为我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资料,而且还定期“查岗”,询问写作进展情况;初稿完成后,小到标点符号、句型句法,大到内容架构、观点商榷,何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修改润饰。应该说,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能够遇到一位如此负责的老师是我的幸运。回头想来,如果没有何老师的操劳和支持,本书实难按时完成。但由于自己资质鲁钝、学识浅薄,对导师的耳提面命只能理解十之一二,所以本书仍有很多需要延伸和深层挖掘的地方,自觉愧对老师的期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同时,也要感谢张应强、周大鸣、张振江、刘志扬、麻国庆、邓启耀、刘昭瑞、谭同学、朱爱东、朱健刚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诸位老师,在我当年求学的时光中,他们都曾给予我不同方式的指点和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身边的朋友李亚锋、李何春、罗波、韩彦、邹礼跃、罗兆均和陈贵明,我们曾经一起学习,共同生活,留下无数美好且难忘的回忆。尤其是罗波和罗兆均,他们不但为我撰写本书献计献策,而且还时刻照顾我。每当我思绪不清、举步维艰的时候,他俩总是我固定的求助和倾诉对象。本书稿的顺利完成,理应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而这份干净又纯洁的友情也值得我用一辈子去铭记。
在搜集材料的田野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好心的朋友和乡亲。肖杰一老人、徐贵生夫妇、鲍金汉老人、刘文高老师、姚飞神父、吴公底会长、金安此里、刘海清、刘海云、刘金海、刘小弟、和玉龙、吴飞、扎西顿珠和阿旺等都曾对我伸出过援助之手,而我也正是靠着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得以顺利地融入田野并获得大量的口述史料。田野调查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寄宿在徐贵生家中,他们夫妇二人待我犹如亲子,使我虽身处异域,却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我的思乡之苦。金安此里、刘海清、刘海云、刘金海、刘小弟、和玉龙等一帮青年小伙不但是我田野工作的重要报道人,而且还积极为我担任翻译,负责与村民进行沟通,甚至由于志趣相投,他们还成了我排解田野苦闷的重要伙伴。令人万分遗憾的是,和玉龙在一次突发的泥石流自然灾害中罹难,年仅29岁。昨日还席地围坐,饮酒畅聊,今日却天上人间,竟成永诀。每每想到此处,不觉潸然泪下,在慨叹人世无常之余,也希望我的好兄弟能在天堂安歇,永享康宁!肖杰一老人虽年近九旬,但身体依然康健,吐字清晰,思维缜密,是当地村民公认的“智多星”。用肖老师的话说,我们俩可算是忘年之交。每次到他家中拜访,肖老师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肖阿姨则忙前忙后,极力款待。返回学校至今,肖老师仍不时打电话嘘寒问暖,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不确定什么时候能重返田野与其相聚,但我真心地祝福肖老师及其家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吉祥,和和美美!……由于给我提供帮助的村民和朋友太多,囿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但他们的劳苦并非徒然,必被纪念。
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嵇春霞老师、高洵老师等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认真、细致地三审三校书稿,而且还就若干地方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她们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足以担得起我最真挚的谢意。
最后,高堂养育之恩和姐弟情谊亦不可不提。想我经年在外,不但不能尽榻前之孝,而且虽已至而立之年却丝毫未立,仍时时刻刻让父母操劳困顿、牵肠挂肚。所幸的是,有两位姐姐在家,还能稍稍缓解一下我的愧疚之情。201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让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时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现将小书奉上,希望能博父母一笑。他们若能开心,便是我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王晓
2016年8月
王晓,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福建农业大学讲师,擅长青藏高原的民族研究,参加了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三江并流峡谷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参加了《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的分册写作,这套丛书荣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发表过6篇学术论文,出版过1部专著,代表作为《滇藏澜沧江谷地的教派冲突》(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与高微茗、魏乐平合著)。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控制与秩序:理论的梳理
一、个体层次:互动与社会秩序
二、组织层次:权威与社会秩序
三、国家层次:刚、柔与社会秩序
四、社会失控:冲突与社会秩序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对内地社会秩序的探讨
二、具体至藏族聚居区秩序的考察
第四节 材料、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材料的搜集与使用
二、关键概念与本书框架
第一章 研究区域背景扫描
第一节 区域的界定
第二节 地域与民族
第三节 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互惠交换与动态整合
第一节 亲属网络与家庭关系
一、婚姻与姻亲
二、认寄与结拜
第二节 村民互助与聚落秩序
一、日常性互助
二、仪式性互助
第三节 经济交换与网络联结
一、分工:经济交换的基础
二、物的流动与网络的生成
第三章 信仰调适与圈层整合
第一节 物质稀缺与宗教信仰
第二节 调适:从冲突到融合
第三节 神山信仰与圈层整合
一、家族神山
二、村落神山
三、卡瓦格博
第四章 神圣的世俗权力建构
第一节 组织的考察
第二节 私力救济与纠纷调解
一、权力基础
二、诉讼:规范的私力救济
三、说事:准规范的私力救济
四、私设公堂:失范的私力救济
五、从神判到忏悔
第三节 经济绑缚与慈善反哺
一、“宗教经济租”
二、“绑缚”的表征:出家
三、蓄水池:慈善反哺
第四节 无处不在的伦理说教
一、寺庙教育
二、讲法与涵化
三、伦理与规范
第五章 政治体系的权力运作
第一节 权力的边缘
第二节 氏族、村寨中的头人
一、氏族与族长
二、属卡和老民
第三节 土司:中间的一环
一、从徼外到土司
二、土司及其统治
第四节 步步下沉的国家权力
一、管官不管民
二、由“台前”至“幕后”
结论与思考
附 录
圣俗之间:茨中教堂的周日礼拜
署丽江知府彭继志告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表目录
图1-1 三江并流在中国的位置
图1-2 三江并流核心区
图1-3 澜沧江大峡谷之茨中村段
图1-4 田野调查点在考察区域的位置
图2-1 吴公底与其干儿若安在家门前
图2-2 换工背粪的姐妹们
图2-3 插秧换工的地头午餐
图2-4 婚礼上前来帮厨的村民
图2-5 婚礼现场之一角
图2-6 和玉龙的葬礼现场
图2-7 此里初姆的祭日家庭弥撒
图3-1 杂草丛生的茨中祭天场
图3-2 茨中村的阿杜白丁神山
图3-3 徐贵生在清晨煨桑祭山神
图3-4 茨中村的神山公祭场
图3-5 内转山途中小憩
图4-1 求雨弥撒前的教友告解
图4-2 国神父在腊匝山选地形修避雪所
图4-3 杜仲贤神父与花落坝学生在一起
图4-4 村头的喇嘛讲法大会
图4-5 姚神父在求雨仪式中说教
图5-1 圈层结构
图6-1 神山信仰的三级整合体系
图6-2 整合与约制:三种力的交互关系
附录图1 依次接受圣餐的教友们
附录图2 作为公共空间的天主教堂
表2-1 小维西配偶家庭通婚距离与年龄结构(2014年)
表2-2 茨中村一年的家务与农活
表5-1 澜沧江流域世袭土司人员
表5-2 塘卡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