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入门》所收佛教典籍涵盖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著名经论,是一部纵贯佛经形成与发展历史的佛典选本。内容广泛,故事性强,富含哲理,启人心智;导读和注释均重视行文的通俗化、大众化,深入浅出,颇适合有修学基础者的品味,即便一般读者阅读也会趋入胜趣。
奉献给读者的这部《佛典人门》,从编纂到出版,已二易书名了。最初是我为空林佛学院和宝光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前身)任教时开“佛教文学”课编写的教材之一,名《佛教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佛经故事》。佛学院校的文学课用什么样的教材,大德们的意见多不一致,遍能大和尚指示我,可从佛经中选一些文学性强的篇章,历代文人的作品来做教材,作为一个尝试。由我和大恩法师负责,开始了编纂教材的工作。
“佛教文学”似乎历来仅指佛典中的譬喻、因缘之类的文字和本生、本行故事,其实很多的佛典很富文学色彩,佛教的思想、观念和它的取材、表现方法、语言等,都对文学创作产了巨大的影响,学术界有“佛典文学”的概念,或者称为“佛典翻译文学”。不过,我认为“佛教文学”,则有更广阔的范围,包括了佛教徒宣传佛教思想的作品。佛教自东汉在中国流传,被中国的知识阶层广泛地接受,逐渐融汇到中国的思想文化之中,佛教徒中有很多具有高度文化素质及文学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佛典表现艺术和写作方法,并融汇到自己的明佛文章之中,同时又发挥了中国传统精赅、严谨与华美的特长,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自成一格。汉民族是一个富有强烈历史感的民族,历来都有记录人物事迹的传统,在此影响下,我国出现了记录僧人事迹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佛教的兴衰、经典的翻译注释、宗派的建立、学说的传播、禅僧的法语,以及典章制度、寺庙建筑、国际佛教交往都有所记述,为中国思想的发展保存了丰富的资料;佛典十二分教的“祗夜”和“伽陀”是韵文,与传统的诗歌韵文相结合,使历代诗僧辈出,文人亦以诗咏佛。作为佛教韵文的创作,要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和对佛教义理的理解,如果创作的激情中,没有佛教的感情,也是写不出来的。佛门的诗词有赞颂佛菩萨和表达信心的,也有表达禅理、禅趣的;以诗的形式予以精炼表达的内容,正是中国佛教文学的特点之一。基于此,我们编出了《佛教文学作品选》四册,作为佛学院内部教材,并联系出版。但由于资金等一些原因,难予将四册教材一次付梓。遍能老对这套教材多次关心指导,而竟未能在生前得睹全书出版,真是不幸之事。
一九九七年,巴蜀书社的编辑见到《佛学经典导读》(即教材之第一册《佛经故事》)书稿,决定出版,并建议更名《佛典入门》,使我免去了一番烦恼和周折。殊胜的因缘,对我这个贫士来说,正是:要渡河而舟至。此书在我年届甲子而能出版,实我之幸也。同时,也可以之告慰遍能大和尚了。
李英武,重庆南岸人。瑜伽菩萨戒居士。1938年生,195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受业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及其夫人马时芳先生。问学于梁在农先生和密悟格西;是佛学家正果法师的正信皈依弟子。曾执教于空林佛学院、宝光佛学院和四川省佛学院。已出版《佛学概论》《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中观学概论》《唯识学概论》《佛教图像说》等著作。
总序
序
前言
阿含经
一、原始佛教圣典
(一)《阿含经》的成立
(二)《阿含经》的文学形式
(三)《阿含经》在我国的翻译
(四)《阿含经》的内容
(五)我国历史上对《阿含经》的科判
二、长阿含经
(一)游行经(初)
(二)弊宿经
(三)善生经
三、中阿含经
(一)七法品·水喻经
(二)业相应品·尼乾经
(三)晡利多品·罗摩经
(四)例品·箭喻经
(五)王相应品·说本经
四、杂阿含经
(一)(276经)难陀为比丘尼说六六法无常
(二)(405经)竞射门孔喻
(三)(784经)八邪道与八正道
(四)(785经)八圣道
(五)(786经)心向邪而违法
(六)(1172经)一箧四蛇喻
(七)(1196经)为梵天说法破邪见
(八)(1197经)佛陀双树林下般涅槃
五、增一阿含经
(一)等见品(第2经)流璃王灭释种本末因缘
(二)十不善品(第3经)弥勒出世
(三)大爱道般涅槃品(第9经)波斯匿王夜梦十事
本缘部佛经
一、佛本生故事、佛本行故事与因缘譬喻故事
(一)佛本行故事
(二)佛本生故事
(三)佛陀“十宿缘”说
(四)因缘譬喻故事
二、六度集经
(一)鹿王本生
(二)理家本生(鳖鱼、蛇与狐狸)
(三)兄(猕猴)本生
(四)童子本生(四姓害子)
(五)国王本生(猴王的故事)
(六)槃达龙王本生
(七)猕猴王本生
(八)那赖梵志本生
(九)镜面王经(镜面王本生)
三、生经
(一)佛说是我所经
(二)佛说野鸡经
(三)佛说坠珠著海中经
(四)佛说舅甥经
(五)佛说鳖喻经
四、太子须大拏经
太子须大拏经
五、佛说大意经
佛说大意经
六、佛说九色鹿经
佛说九色鹿经
七、佛本行集经
(一)游戏观嘱品
(二)昔与魔竞品(花鬘师与乌龟)
(三)五百比丘因缘品
(四)尸弃佛本生地品(鹿夫妇)
(五)婆提唎迦等因缘品(二头鸟)
八、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转法轮品(第十五)
九、佛说兴起行经
(一)佛说孙陀利宿缘经
(二)佛说背痛宿缘经
(三)佛说地婆达兜掷石缘经
(四)佛说食马麦宿缘经
十、大庄严论经
(一)难陀国王的故事
(二)三归依记趣
(三)作吉相的故事
(四)以酥换水的故事
(五)池中影的故事
(六)猫儿食
(七)战马推磨的故事
(八)称伽拔吒的故事
十一、贤愚经
(一)梵天请法六事品(尸毗王救鸽)
(二)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节选)
(三)锯陀身施品
(四)长者无耳目舌品
(五)梨耆弥七子品(巧媳妇)
(六)善事太子入海品
(七)善求恶求缘品
(八)须达起精舍品
(九)檀腻品
(十)檀弥离品
(十一)象护品
十二、杂宝藏经
(一)弃老国缘
(二)慈童女缘
(三)莲花夫人缘
(四)六牙白象缘
(五)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
(六)共命鸟缘
(七)山鸡王缘
(八)吉利鸟缘
(九)长者请舍利弗摩诃罗缘
(十)月氏国王与三智臣作善亲友缘
(十一)大力士化旷野群贼缘
(十二)祀树神缘
(十三)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十四)老婆罗门问谄伪缘
(十五)婆罗门妇欲害姑缘
(十六)乌枭报怨缘
(十七)婢共羊斗缘
十三、杂譬喻经
(一)瓮中影
(二)孔雀王
(三)壶中人
(四)鹦鹉救火
(五)比丘被摈喻
十四、百喻经
(一)愚人食盐喻
(二)愚人集牛乳喻
(三)山羌偷官库喻
(四)三重楼喻
(五)说人喜嗔喻
(六)杀商主祀天喻
(七)人说王纵暴喻
(八)为妇贸鼻喻
(九)送美水喻
(十)小儿争分别毛喻
(十一)医治脊偻喻
(十二)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十三)愿为王剃须喻
(十四)五百欢喜丸喻
(十五)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十六)猕猴把豆喻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一)譬喻品(火宅三车)
(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八十华严·入法界品
(一)参船师婆施罗
(二)参婆须蜜多女
二、四十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一)方便品
(二)不思议品
(三)观众生品
《佛典入门》: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法?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二者修法觉意。三者修精进觉意。四者修喜觉意。五者修猗觉意。六者修定觉意。七者修法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六者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尔时,世尊于罗阅祗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园。”
对日:“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园,往堂上坐,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竹园随宜住已,告阿难日:“汝等皆严,当诣巴陵弗城。”
对日:“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树下坐。
时,诸清信士闻佛与诸大众远来至此巴陵树下,即共出城,遥见世尊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善调第一。譬犹大龙,以水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见已欢喜,渐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诸清信士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欲归依佛、法、圣众,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为优婆塞!自今已后,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奉戒不忘。明欲设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垂愍屈顾!”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诸清信士见佛默然,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归。寻为如来起大堂舍,平治处所,扫洒烧香,严敷宝座。供设既办,往白世尊:“所设已具,唯圣知时。”
于是,世尊即从座起,著衣持钵,与大众俱诣彼讲堂,澡手洗足,处中而坐。时,诸比丘在左面坐,诸清信士在右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日:“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人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清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绕佛三匝,礼足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