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土族卷》选编工作,是从2014年8月份开始的,所选作品为粉碎四人帮以来至2011年年底公开发表的优秀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
序
小说
水磨沟里最后一盘水磨
艾怨的恋歌
苦芝蔓
狂蟹
缘起,缘灭
九天玄女娘娘
神泉
痕迹
散文
散文四篇
敦煌(外一篇)
随笔五则
锦绣三川人梦来
读遍生活(四则)
盘绣:土族独有的刺绣艺术
大好哟,土乡“纳顿”
那一季,我是美丽的三川新娘(外一篇)
随笔三则
古镇怀古(外一篇)
割麦
芬芳的恩泽
文化名山龙王山
诗歌
叩问伏俟城(外一首)
大通六章
图腾的舞蹈(外一首)
空明(外一首)
黑土地(外一首)
诗选登
玉碎的声音(组诗)
长篇小说存目
后记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土族卷)》:
进了水磨沟,顺沟向北走出五里多路,曾经有过八盘水磨。这条沟就是由此而得名的。沟里一股不算大的水是从更北面的银洞山流下来的。比起银洞山,水磨沟就显得逊色多了,狭长的沟底除了密密匝匝地铺满了羊头般大小的卵石外,只有靠近两边山崖的沟旁才稀稀落落地长着些柳树、杨树。那一股水除了夏季涨水的日子外,总是像一条小黄蛇似的在这宽阔的沟底蜿蜒迂回,一会儿傍着左边的山崖流,一会儿又转到了右边,最后无声无息地泻入滔滔的黄河。如果把银洞山比作一位蕴含着万千情态的妙龄少女,那水磨沟就像一个胸襟坦荡、性情豪爽的男子汉。
如今水磨沟里只剩下了一座磨坊。这座磨坊矗立在这里不知经过了几度春秋,那露在外面的椽子头早已发黑、霉烂,房顶上密密层层地布满了绿茵茵的苔藓。磨坊后面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小树林浓荫蔽日,给整个水磨沟增添了几分生机。此刻,磨坊边听不到水流冲击磨轮的哗哗声,也听不见磨盘旋转时厚实凝重的摩擦声和磨面人罗面时罗与罗架哐哐哐的撞击声。通向磨坊的渠道干涸了,好像断水已经很长时间了,渠底一块块被日晒卷起的泥片,像一片片枯萎的树叶。时近黄昏,只有磨坊边小树林里归窝鸟雀的几声呜叫,才会打破这夏日黄昏的寂静。
一磨坊门口的石坎上坐着一个老人,他披着一件泛着灰黄色的老式棉衣,棉衣原来的颜色好像是黑色的,由于积年累月飘浮的粉尘和沟里的风风雨雨,才使它变成了如今这个颜色。老人低着头不停地吸着黄烟,那烟锅是用羊腿骨做成的,噙口处镶着的黄铜弹壳被摩挲得锃光发亮。这是本地许多不习惯用报纸卷烟的老人们常用的烟具,被称做羊脚巴。羊脚巴上吊着一只半尺长的黑色烟荷包,荷包上的图案是一段手绣的干枝梅,但那丝线已不见往日的色彩,只是从细密的针脚上,可以想见这个烟荷包当初是怎样地受它主人的钟爱。一抹夕晖映照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使得那些横七竖八的皱纹活像河滩边上的胶泥地被日晒龟裂出条条隙缝一般。他的眼睛深陷在眼窝中,黑黝黝的,显得呆滞无神。老人叫锅保,是这座磨坊的磨主,今年五十三岁。沟里银洞山上和沟外川道里的人们,大都知道水磨沟里的这盘水磨和这个善良而又固执的老磨主。
老磨主的儿子昌明推着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从沟口那边走了过来。听到沟里有响动,老磨主抬头瞟了一眼,而后又低下头抽他的黄烟,直到昌明在他身边支起车子,他才抬起头来。他知道,儿子是前来接他回去的。磨坊里的东西前几天就搬走了,他就要和这座磨坊告别了,一股深深的依恋之情在他的心中油然升起。
“明天,队里真要来拆这座磨坊吗?”老磨主缓缓地问道。昌明看到父亲这几日苍老了许多,在说这句话时,声音沙哑,布满血丝的眼珠上好像漫过了一层浑浊的泪水。
“嗯,这是早就定下的事情呗。”昌明答道。
“这一拆,水磨沟里就没有水磨了!”说完,老磨主长叹了一声,起身顺着沟向上看着。傍着山崖,隔不多远就有一处房屋被拆除后留下的断壁颓垣,那是前些年被陆陆续续拆除的水磨留下的遗迹。昌明此刻的思绪,也仿佛是受到了父亲的感染,他不禁想起童年时在这里度过的许多时光。那时节这水磨沟真热闹啊!一进沟口,远远就听得见水流冲击磨轮的哗哗水声。这沟里人流总是不断的,人们赶着牲口,拉着架子车,从老远的地方来这里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