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评价监测与实践探索》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立城乡和谐共生系统为目标,全面梳理我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系统归纳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将逻辑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对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风险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和监测预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子系统和区位发展的多维视角,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总结了国外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剖析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统筹城乡发展:评价监测与实践探索》适合从事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阅读,也可为政府管理人员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就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对三农“多子、少取、放活”的快速发展阶段。党中央连续11年发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惠农的便民政策,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科学合理地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良性转换与互动发展的前提,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政策,缩短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运用科学方法,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统计监测,及时掌握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统筹发展战略调整,对于加快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二元经济理论、城乡发展理论、共生理论、和谐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以建立城乡和谐共生系统为目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将逻辑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对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统计监测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运用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决策厅体系方法,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空间、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共五个子系统构成;通过定性分析及频度分析法,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各子系统的基础指标体系;以专家评分法及基于LOWA算子的模糊评判法,构建了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赋权,通过线性加权和法将指标综合集成为一个整体——统筹城乡发展指数,综合评价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程度;以聚类分析法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状态分为四级;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进一步验证了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运用人工智能风险预测方法,构建了基于事例推理技术(CBR)的统筹城乡发展风险监测模型,开发了统筹城乡发展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该系统对2014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城乡发展风险状况进行了监测预警。最后,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从区位和多维度发展视角提出了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①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区域城乡统筹测度,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及准则层进行赋权,这样的方法是科学的;②在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之后,统筹城乡发展指数可以比较恰当地刻画区域统筹城乡发展进程;③运用统筹城乡发展风险预警系统,对各省市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东中西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处于轻度和中度预警范围,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差异明显;④根据实证结果总结了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模式,阐述了各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对策,并从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五个维度提出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思路。
查看全部↓
张守凤,女,1970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共党员,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管理学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与统计决策。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西方经济学》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兼任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理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篇导论
第1章引言3
第2章统筹城乡发展政策解析6
2.1国家重大会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方向的解读6
2.2国家政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方向的解读17
第3章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9
3.1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综述29
3.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36
第4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的内涵界定及历史演进46
4.1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的内涵界定46
4.2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历史演进及其影响50
4.3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63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评价
第5章统筹城乡发展的构成要素分析67
5.1系统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67
5.2系统内主体构成要素分析71
5.3基于综合集成法的构成要素研究76
第6章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79
6.1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子系统的构建与划分79
6.2监测子系统指标的构建思路及方法80
6.3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功能81
6.4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83
6.5统计监测指标体系84
第7章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方法研究95
7.1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95
7.2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98
7.3确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99
7.4统筹城乡发展指标综合集成——统筹城乡发展指数105
7.5统筹城乡发展多研究对象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法106
7.6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106
第8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综合评价109
8.1数据采集与处理109
8.2指标权重的确定110
8.3综合评价124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监测
第9章统筹城乡发展风险监测系统模型135
9.1风险监测系统概述135
9.2统筹城乡发展风险事项的测度142
9.3统筹城乡发展风险交互式监测模型设计149
第10章统筹城乡发展风险监测实证157
10.1统筹城乡发展风险监测系统建设157
10.2事例式推理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162
10.3城乡统筹发展风险分析与监测信号输出171
第11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分析181
11.1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发展问题181
11.2统筹城乡发展的维度发展问题185
第四篇对策与建议
第12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对策借鉴193
12.1东部典型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对策193
12.2中部典型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对策209
12.3西部典型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对策211
12.4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214
第13章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多维思路215
13.1经济发展维度215
13.2社会发展维度217
13.3空间发展维度218
13.4生态环境发展维度219
13.5公共服务发展维度220
第14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222
14.1完善农村制度保障体系222
14.2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232
14.3构建农村基础设施保障体系238
第五篇国外实践经验与国内典型模式
第15章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247
15.1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247
15.2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总结262
15.3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66
第16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模式270
16.1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省域模式271
16.2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模式284
16.3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县域模式294
16.4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其他模式306
16.5国内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经验总结313
结语317
参考文献320
附录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