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归元:纽约归来是故乡》为随笔作品集,分为“追赶晨光”、“感恩每一段遇见”、“海漂岁月”等篇章,记录了作者李元红从纽约访学回国后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的记录,作者分享了自己人到中年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感悟。
《沧浪归元:纽约归来是故乡》作者的文笔朴实而细腻,感情真挚而热烈,读来让人感动之余,也会增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我是在复旦校友会俱乐部的一次活动中认识元红老师的。她日常教务缠身,却仍抽出时间写作,其间赠我一本她的处女作《岁月凝红》o后来我知道,那本书在圈子里广受好评,卖得也很好。最后,她将卖书所得的近三十万元书款,悉数捐给了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
现在,元红的第二本书又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定为《沧浪归元》。出版前,她将书稿发给我,请我写序,这使我比一股读者早一些读到这部书。
文如其人。我看着这些文稿,感觉面前正有一位仪态优雅、从容、淡定的知识女性,微笑着向我娓娓道来她漂洋过海的留学和陪读生活;告诉我,她生命中曾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坎坷,甚或磨难;与我一起分享她人生旅途中的一人一事、一花一木所带来的种种启示和体悟。她的心是沉静的、智慧的,灵魂是倔强的、善良的,文字是优美的、含蓄的、低调的、不事张扬的……所有的叙述都是那样从容不迫,那样举重若轻,那样坦白真诚。面对着这些文字,我忽然觉得不是在读一部书稿,而是在聆听一个人的心跳,并和她一起体验她生命中所有的欢乐和忧伤、成就和烦恼,于是,不知不觉地,就被她的文字俘虏了,不再将她作为作者,而是视为一个在生命的旅途中值得信赖的朋友……
所以,我想,元红这部书之所以能吸引我,绝不是因为它的妙语连珠的文字、精巧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而是透过她的朴实无华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活生生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她的感情,她的思想,她的快乐,她的忧伤,她的困惑,她的迷茫,她的领悟,她的理想……这一切,都让人过目难忘。
生活中的元红有着很多很多的朋友,相信这部《沧浪归元》的出版,又将会给她带来更多的朋友,而每一位读过她这部书的人,也将会从内心里将她作为良师益友。
然而在我眼里,元红还酷似她书中写到的湘湖。书中她说,湘湖是安静而内敛的,不似西湖总是游人如织,喧闹异常……如果西湖是一位风尘女子,湘湖则是初动芳心的邻家少女。境由心生,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元红心中念念所系、极力赞美的却是一位“邻家少女”。这种从平凡中见到不寻常,见到大道至简,见到绚烂至极反而淡的境界,足以说明经过生活的种种历练,元红已然领悟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放下、归零、清空、舍弃……在她的心目中,邻家少女般的湘湖,其实也正是清静、自在、包容、纯净的象征,是一块尚没有进过染缸的白布,是一片还没有被雾霾遮蔽的蓝天,也是宇宙最原初的状态——古人所说的“大道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中的“元”。元红的心里大概也一直装着这个“元”的,并身体力行地行走在“沧浪归元”的道路上。
李元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地产、私募项目主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董事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地产金融同学会执行会长,上海复大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复旦校友俱乐部(江湾)创始发起人之一。
《沧浪归元:纽约归来是故乡》:
邂逅更好的自己
三年多前决心和儿子出去读书时,最困惑我的可能就是日常生活的料理了,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啊。不过一切比想象中要顺利,在复旦大学校友们的帮助下,只用了半个月,我们就把纽约的居所安顿好,我去学校报到,儿子也很快入学。一个月后,旧金山的朋友Vivian快递来一辆车,我们留学的生活就慢慢上了轨道。出国前,家人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我和儿子冷着、饿着。现在即将启程回国了,心里竟然充满着诸多感慨与不舍。回首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梳理一下海漂一千天可以量化的事项。
三年里,因为要兼顾国内的工作,访学期间我在上海和纽约间往返飞行十四次,飞行距离近十七万千米。飞行的成果是我不再恐惧一个人出门远行。儿时走失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四十年,自己单独出门,不安总会时时笼罩在我的心头。海漂的几年中,我带着无奈又无畏的精神,为了工作、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更好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勇闯天涯,一个人单飞十二次往返中美,忐忑不安的心情或轻或重地依然一路相随。但内心渐渐如拨开云雾,阴影小了,惶惑感没了,即使一个人也能够安心、从容出门了,心灵的创伤慢慢愈合,终于走出了儿时的阴影。
三年里,受两位教授邀请,我在雪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当上过几个学期商学院的课后,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中美教育差异了。原来一味崇洋媚外,以为国外的高等教育都是好的,其实他们也有很多落后之处。如商学院的案例都未能与时俱进,所以只能说中美教育各有千秋。庆幸能师从PeterKoveos和王能教授,他们两位皆是美国金融界知名人士,如今他们是良师,也是益友,无论学识、潜心洽学和教学的精神,还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都是我今生为师的榜样。
访学期间,利用假日、周末等闲暇时间完成随笔五十万字,整理、出版个人首部著作《岁月凝红》,出书的初衷原为兑现对微友的承诺,但没想到写书是那么难,这是我边写、边整理、边修改的感受,庆幸我没有中途当逃兵,并一举多得,为四川凉山贫困的孩子们筹得三十万通过售书得来的助学款。
当然,三年里,我的主要任务是自己的学习和陪伴、照顾儿子生活;培训他一些生活技能,引导其学习自我管理。这些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理想;2015年下半年协助儿子进行大学申请,梳理申请材料,最后儿子获得四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访学期间我借机参访美国其他大学:哈佛、耶鲁、西点军校、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UBC大学,思考世界顶尖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公司化运营与治理。
在纽约,我有缘成为美国中华艾滋病慈善基金会和爱心基金会理事,结识蒙娜、粱医生、明德、荆姐这样一些华人爱心人士,他们的修为是我今生努力的方向;三年里,我们三次协助中美夏令营公益行,带领更多的中美孩子深入中国贫困山区助学、献爱心。
在美国,我还有幸结识上百位华人精英、知名教授,如魏尚进、姜纬、程健、张小虎等;复旦校友圈,如郭刚、左贞、卢菁等一家;华尔街朋友圈,如余婉仪、颜勇夫妇;访问学者圈,如吴瑾瑾、李静萍老师等;哥大等高校青年才俊,如周晓舟、玉晔等;Scarsdale村子里的邻居,如光华、佳妮、王晋、晓莉、小颖一家等。各朋友圈近半数变成好朋友,闺蜜团也迅速扩容,她们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心人,如“四人帮”“三朵金花”“我们同年”。朋友圈的精英人士成为我生活的领路者和参照对象;良师益友让自己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沾沾自喜。平实、努力与上进的精神成为生活常态。
在纽约,开始独立学习生活后,我学做家务、研习厨艺、考取美国驾照。经常开长途使我的驾驶技能也大大提高,在国内我最远的开车距离是到过两次昆山,而在纽约,出门随便开开便是好几十英里。因为访学的时间相对自由宽松,我慢慢懂得学习和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的身心对话,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学习管理身体;遇到糟糕的事和人,学会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圆融地处理一些关系,智慧地解决一些问题。
在纽约的日子,每周最大的任务便是接待,我很乐于看到国内来的新老朋友,所以几年中接待大小来访人员无数,纽约成为部分复旦校友来美旅行的接待站。
在纽约,有了观剧的时间和空间。三年来观赏历史和现实题材的美剧近二十部、欧美电影上百部,更加翔实地了解了欧美文化和思维模式。很多年没有时间能够静心读书,从而体验书中人物的思想和人生,欣慰的是在纽约读了十本认为有价值的书,在书中体验历史人物的悲欢人生。读书让自己学会思辨、玩味人生之酸甜苦辣。
很多访学教师在美国都会选择更多的旅行来开阔眼界,所以三年中我到访旅行过的城市也不少:纽约、迈阿密、旧金山、芝加哥、温哥华、华盛顿、波士顿;观美景、尝美食,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海漂渐近尾声,量化和不能量化的经历,丰富武装了自己。有人说,一个人的美丽是所有经历过的往事,是心中留下又褪去的伤痕。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淡定和从容,或许这些都是种种阅历后的沉淀。相比三年前,自己老了、沧桑了很多,但我深信自己的灵魂愈发动人,海漂让我邂逅更好的自己。善良与感恩相得益彰,学会面对现实,复杂的生活要简单快乐地去过,不再惧怕无人陪伴的日子,自我照顾一样精彩与平实,当置身陌生的街头,不再惧怕与茫然。
无悔海漂的每一天,因为努力进取而收获丰盈。
从导师邀请我赴美访学,到新生活的适应,是复旦校友为中心的朋友圈以及Scarsdale村子里左邻右舍的互助友爱,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多年来新朋旧友的鼓励与我一路相随;我与儿子的相互配合以及在彼此依赖中走过三年的每一个春夏秋冬,得以邂逅了更好的自己,身心独立,慢慢脱离曾经的依附……人生下半场的序幕已拉开,希望自己能带上好心情,携手可以同行的家人、朋友,向快乐出发,开启人生下一段旅程!很喜欢一句话:“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同样在曾经的日子里,我也经历过各种漂泊、磨砺,我很骄傲;我对生活依然一往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