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明史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明史演义》自平民皇帝朱元璋开国,终至明思宗殉国,经历276年。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好不容易将当时的外族赶出中土,却又怕不断的骚扰,只好将长城筑高筑厚。也唯有此时,出现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带着当时的最高科技,庞大船队大大宣扬明帝国的势力。全书文笔流畅,故事生动。
从1916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蔡东藩用10年的心血,先后完成了前汉(附秦朝)、后汉、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共11部历史通俗演义,合称《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加上《西太后演义》及《历朝史演义》两部,总共撰写了13部计 724万字的通俗史巨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写这些演义,搜集考证史料,不遗余力。
一、他写《元史通俗演义》,知道这是棘手的事情。因为《元史》过于简单。商辂等撰的《纲目》,薛应旗作的《通鉴》,陈邦瞻著的《纪事本末》缺漏很多;《皇元圣武亲征录》、《元秘吏》、《丙子平宋录》、《庚申外史》、《元朝名臣事略》、《元儒考略》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可作为《元史》考证的,有《蒙鞑备录》、《蒙古源流》、《元史译文补证》等,亦未详备。 为此,他尽力搜集东西史籍译本。就西洋史籍译本来讲,觉得于蒙古西征时,较中史为详,且于四汗分封,及其存亡始末,亦足补中史之缺,足资参考。他所编写的《元史通俗演义》60回,是融会中国和东西洋史籍而成,从而“元代先世及深宫轶事,外域异闻,凡正史之所已载者,酌量援引,或详或略;正史之所未载者,则旁证博采,多半演入。” 如窝阔台汗执政时,曾令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先锋,率军西征钦察,即俄罗斯东部;并分兵入波兰、入马加,则已到东欧。马加即匈牙利,其北是奥地利,亦称奥斯,向与匈牙利或分或合,与匈牙利合时,则称奥斯马加。奥斯马加之西,是德意志联邦,日耳曼与捏迷思,皆德国联邦之一部分。蒙古军亦曾至奥斯、日耳曼与捏迷思。明宋濂等修的《元史》,因欧亚间之地理未明,所以关于拔都西征事,多略而不详。清末民初所译的西史,亦人地杂出,名称互歧。蔡东藩写这些史实,就反复参考中西史乘,两两对勘,择要汇叙,各取所长。他自己说过:“是足以补中西史乘之缺,不得以小说目之。” 二、蔡东藩写《民国通俗演义》的时候,社会上未见有民国史的书籍,而他则敢于撰写,从此可以看出他的胆识和才能。许廑父称赞他说:“蔡子嗜报纸有恒性,搜集既富,编著乃详,益以文笔之整饬,结构之精密,故成一完善之史学演义,出版后不胫而走遍天下。”蔡东藩在该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节的始末,其中有机地穿插有关的轶闻趣事,做到“语皆有本,不敢虚诬.笔愧如刀,但凭公理。” 如蔡东藩写蔡锷与袁世凯斗争的情况,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加以整理,写出了袁世凯老奸巨猾,忌恨蔡锷,杀之不能,乃欲豢之;豢之不足,乃更宠之。而蔡锷自是英杰,身处旋涡。苦心孤诣,不惜自污,极力设法,以求有济。与蔡锷打交道的小凤仙,慧眼识英雄,尤足为红粉佳色。对小凤仙的评价很高:“巾帼中有是人,已为难得;妓女中有是人,尤觉罕闻。”蔡东藩所写小风仙的身世和特征是:“小凤仙浙江钱塘县人,流寓京师,堕入妓籍,隶属陕西巷云吉班。相貌不过中姿,性情却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是:粗通翰墨,喜缀歌词,尤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都中人士,都称她为侠妓。”关于小凤仙的文字记载,最早只有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里才能找到。 三、蔡东藩写历史演义的主张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他在《宋史通俗演义》的序文中说:“宋代小说,不一而足,大约荒唐者多,确凿者少。龙虎争雄,并无其事;狸猫换主,尤属于虚。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羡?庞籍非怀奸之相,毁出不经。岳氏后人,不闻朝中选帅。金邦太子,曷尝胯下丧身?种种谬淡,不胜枚举。而后世则以讹传讹,将无作有,劝善不足,导欺有余。为问先民之辑诸书者,亦何苦为此凭虚捏造,以诬古而欺今乎!”他担心读者虚实难辨,误实为虚,蒙受不正确的历史知识,因此常作说明。如《宋史通俗演义》16回写到陈抟之死时说:“陈抟系一隐君子,独行高蹈,不受尘埃,若目他为仙怪一流,实属未当。俗小说中或称为陈抟老祖,捏造许多仙法,作为证据,其实荒唐无稽,请看官勿所惑哩!”
蔡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4岁中秀才,后又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绍兴等地教书。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第一回 揭史纲开宗明义 困涸辙避难为僧
第二回 投军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义拯主帅 第三回 攻城略地迭遇奇材 献币释嫌全资贤妇 第四回 登雉堞语惊张天佑探虎穴约会孙德崖 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将军力拔采石 第六回 取集庆朱公开府 陷常州徐帅立功 第七回朱亮祖战败遭擒张士德絷归绝粒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没略东浙胡大海荐贤 第九回刘伯温定计破敌陈友谅挚眷逃生 第十回 救安丰护归小明王援南昌大战伪汉主 第十一回鄱阳湖友谅亡身应天府吴王即位 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师东下 失平江阖室自焚 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帅进兵 下南闽陈平章死节 第十四回 四海归心诞登帝位 三军效命直捣元都 第十五回 袭太原元扩廓中计 略临洮李思齐出降 第十六回 纳降诛叛西徼扬威 逐枭擒雏南京献俘 第十七回 降夏主荡平巴蜀 击元将转战朔方 第十八回 下征书高人抗志 泄逆谋奸相伏诛 第十九回 定云南沐英留镇征漠北蓝玉报功 第二十回 凤微德杳再丧储君鸟尽弓藏迭兴党狱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诸王得罪 戕使臣靖难兴师 第二十二回耿炳文败绩滹沱河燕王棣诈入大宁府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军失律 脱重围北走还都 第二十四回 往复贻书囚使激怒 仓皇挽粟遇伏失粮 第二十五回 越长江燕王入京 出鬼门建文逊国 第二十六回 拒草诏忠臣遭惨戮 善讽谏长子得承家 第二十七回 梅驸马含冤水府 郑中官出使外洋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杀敌擒渠 出北塞铭功勒石 第二十九回 徒乐安皇子得罪 闹蒲台妖妇揭竿 第三十回 穷兵黩武数次亲征 疲命劳师归途晏驾 第三十一回 二竖监军黎利煽乱六师讨逆高煦成擒 第三十二回 弃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宫倾心内嬖 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与民同乐 儆权阉为主斥奸 第三十四回王骥讨平麓川蛮 英宗败陷土木堡 第三十五回 诛党奸景帝登极 却强敌于谦奏功 第三十六回 议和饯别上皇还都 希旨陈词东宫易位 第三十七回 拒忠谏诏狱滥刑 定密谋夺门复辟 第三十八回 于少保沉冤东市徐有贞充戍南方 第三十九回 发逆谋曹石覆宗上徽号李彭抗议 第四十回万贞儿怙权倾正后纪淑妃诞子匿深宫 第四十一回白圭讨平郧阳盗韩雍攻破藤峡瑶 第四十二回 树威权汪直窃兵柄 善谲谏阿丑悟君心 第四十三回 悼贵妃促疾亡身 审聂女秉公遭谴 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顾命 逢君恶八竖逞谗言 第四十五回 刘太监榜斥群贤 张吏部强夺彼美 第四十六回 入槛车叛藩中计 缚菜厂逆阉伏辜 第四十七回河北盗横行畿辅山东贼毕命狼山 第四十八回 经略西番镇臣得罪 承恩北阙义儿导淫 第四十九回 幸边塞走马看花 入酒肆游龙戏凤 第五十回 觅佳丽幸逢歌妇 罪直谏杖毙言官 第五十一回 豢群盗宁藩谋叛 谢盛宴抚使被戕 第五十二回 守安庆仗剑戮叛奴 下南昌发兵征首逆 第五十三回伍文定纵火擒国贼王守仁押俘至杭州 第五十四回 教场校射技擅穿杨 古沼观渔险遭灭顶 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驾 祭兽吻江彬遭囚 第五十六回 议典礼廷臣聚讼 建斋醮方士盈坛 第五十七回 伏朝门触怒世宗 讨田州诱诛岑猛 第五十八回胡世宁创议弃边陲邵元节祈嗣邀殊宠 第五十九回 绕法坛迓来仙鹤 毁行宫力救真龙 第六十回 遘宫变妃嫔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 第六十一回 复河套将相蒙冤 扰都门胡虏纵火 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帅败还 开马市荩臣极谏 第六十三回 罪仇鸾剖棺正法 劾严嵩拚死留名 第六十四回 却外寇奸党冒功 媚干娘义儿邀宠 第六十五回胡宗宪用谋赚海盗赵文华弄巧忤权奸 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计遭诛 尚美人更衣侍寝 第六十七回 海刚峰刚方绝俗邹应龙应梦劾奸 第六十八回 权门势倒祸及儿曹 王府银归途逢暴客 第六十九回 破奸谋严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继光冲锋 第七十回 误服丹铅病归冥箓 脱身羁绁帐断鼎湖 第七十一回 王总督招纳降番 冯中官诉逐首辅 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闯入深宫 贤法司力翻成案 第七十三回 夺亲情相臣嫉谏 规主阙母教流芳 第七十四回 王宫人喜中生子 张宰辅身后籍家 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储 惑妃言誓神缄约 第七十六回 据镇城哱氏倡乱 用说客叛党骈诛 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破和议再战岛山 第七十八回 虎将征蛮破巢诛逆 蠹鱼食字决策建储 第七十九回 获妖书沈一贯生风 遣福王叶向高主议 第八十回 审张差宫中析疑案 任杨镐塞外覆全军 第八十一回 联翠袖相约乞荣封 服红丸即夕倾大命 第八十二回 选侍移宫诏宣旧恶 庸医悬案弹及辅臣 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两魏争风 真奇冤数妃毕命 第八十四回王化贞失守广宁堡朱燮元巧击吕公车 第八十五回新抚赴援孤城却敌 叛徒归命首逆伏诛 第八十六回 赵中丞荡平妖寇 杨都谏纠劾权阉 第八十七回魏忠贤喜得点将录许显纯滥用非法刑 第八十八回 兴党狱缇骑被伤 媚奸珰生祠迭建 第八十九回 排后族魏阉谋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 第九十回 惩淫恶阖家骈戮 受招抚渠帅立功 第九十一回徐光启荐用客卿袁崇焕入援畿辅 第九十二回 中敌计冤沉碧血 遇岁饥啸聚绿林 第九十三回 战秦晋曹文诏扬威 闹登莱孔有德亡命 第九十四回陈奇瑜得贿纵寇秦良玉奉诏勤王 第九十五回张献忠伪降熊文灿杨嗣昌陷殁卢象升 第九十六回 失襄阳庸帅自裁 走河南逆闯复炽 第九十七回 决大河漂没汴梁城 通内线恭进田妃舄 第九十八回 扰秦楚闯王僭号 掠东西献贼横行 第九十九回 周总兵宁武捐躯明怀宗煤山殉国 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军定乱 覆半壁明史收场
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与民同乐 儆权阉为主斥奸
却说宣宗用士奇言,劝后退位,布置已定,先立子祁镇为太子,由礼臣奉上册宝。孙贵妃欣喜过望,恰故意禀白宣宗道:“后病痊,自当生子,妾子敢先后子么?”口仁义而心鬼蜮,此等人最属可恨。宣宗道:“朕当立你为后,休得过谦!”贵妃又佯为固辞,宣宗不允。会胡后已上表辞位,遂命退居长安宫。后性喜静,不好华饰,至是黄老学,益怀恬退。张太后深加怜悯,尝召居清宁宫。内廷朝会宴飨,必命后居孙后上,孙后尝怏怏不乐。无如太后隐为保护,也只好得过且过,不便与争。后来宣宗亦颇自悔,尝自解为少年事,年已逾壮,安得称为少年?因赐号故后为静慈仙师。至英宗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后号恸不已。越年亦殂,这是后话不提。 且说宣宗既册立孙后,很是欣慰,遂设宴西苑,宴集大臣。西苑在禁城西偏,中有太液池,周十余里,池中架着虹梁,藉通往来。桥东为圆台,台上有圆殿,其北即万岁山,山上有殿亭六七所,统系金碧辉煌,非常闳丽。沿池一带,满植嘉树,所有名花异卉,更不胜数。池上玉龙盈丈,喷泉出水,下注池中,圆殿后亦有石龙吐水相应,仿佛与瀑布相似。宣宗更命在殿旁筑一草舍,作为郊天祭地时斋宫,虽是矮屋三间,恰筑得格外精雅,真个是糒濬福地,差不多阆圃仙居。蹇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等十八人,奉召入苑,宣宗已在苑中候着,由诸臣谒毕,命驾环游,先至万岁山,次泛太液池,宣宗亲指御舟道:“治天下有如此舟,利涉大川,全赖卿等。”蹇义诸人,闻命叩谢。宣宗令内侍举网取鱼,约得数尾,饬交司厨作羹,即在舟中小饮,遍及群臣。乘着酒兴,赋诗赓唱。你一语,我一句,无非是颂扬政绩,鼓吹休明。既而舍舟登殿,赐宴东庑,饮的是玉液琼浆,吃的是山珍海错,且由宣宗特旨,有君臣同乐,不醉无归二语,因此诸臣开怀畅饮,无不尽欢。席终,复各赐金帛绦环玉钩等物,大家顿首称谢,方才散归。 过了数旬,值张太后生辰。大受群臣朝贺。礼毕后,宣宗亲奉太后游西苑,词臣毕从。既至苑中,由宣宗亲掖慈舆,上万岁山,奉觞上寿,太后大悦,酌饮宣宗,且与语道:“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同此乐,皆天与祖宗所赐。天下百姓,就是天与祖宗的赤子,汝为人君,能保安百姓,不使饥寒,庶几我母子可长享此乐了。”仁人之言。宣宗离席叩谢,是日亦尽欢始散。未几又奉太后谒陵,宣宗亲执櫜键,骑马前导,至清河桥,下马扶太后辇,徐徐行进,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亦皆山呼迎拜。太后顾宣宗道:“百姓爱戴皇帝,无非以帝能安民,应慎终如始,毋负民望!”宣宗唯唯遵教。俟谒陵已毕,复奉太后过农家。太后宣召村妇,问及生业安否?村妇应对俚朴,如家人然,太后喜甚,赐给钞币饮食。村妇亦进献野蔬家酿,太后取尝讫,复畀宣宗道:“这是农家风味,不可不尝。”随事教导,不愧贤母。宣宗亦领食数味。及还,宣宗见道旁有耕夫,特向他取耒,亲自三推,随顾侍臣蹇义等道:“朕三推已不胜劳,况长此劳动呢?”亦赐给耕夫钞币。其他所过农家,各有特赏,顿时欢声载道,交颂圣明。 嗣是励精图治,君臣交儆,兴利除弊,任贤去佞,仍以北京为帝都,免致重迁。仁宗意欲南迁,见三十一回中,本回特叙此文,补笔不漏。一面命工部尚书黄福,及平江伯陈瑄,经略南漕,妥为输运。又选郎中况锺、赵豫、莫愚、罗以礼,及员外郎陈本深、邵旻、马仪,御史何文渊、陈鼎等九人,出为知府,一律称职。况锺守苏州,锄强植良,号称能吏。赵豫守松江,恤贫济困,号称循吏。两太守遗爱及民,声名较著。嗣复用薛广等二十九人,亦多政绩。又擢曹弘、吴政、赵新、赵伦、于谦、周忱为侍郎,分任南北巡抚。谦在山西,忱在江南,任官最久,尤得民心。大书特书,不没贤能。“喜逢国泰民安日,又见承平大有年。”这位从容御宇的宣宗皇帝,制祖德歌,作猗兰操,吟织妇词,著豳风图诗,扬风扢雅,坐享安闲;有时且作画数张,所绘人物花卉,备极精工,尝画黑兔图,松云荷雀图,黑猿攀槛图,赏赐王公,珍为秘宝。又敕造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有菊花笺、红牡丹笺、洒金笺、五色粉笺等名目。他若褐色香炉,蓝纱宫扇,青花脂粉箱,统由大内创制,流传禁外。香炉形式不一,炉底多用匾方印,阳铸大明宣德年制,印地光滑,蜡色可爱。宫扇用竹骨二十余,粘以蓝纱,承以木柄,可收可放,随意卷舒,尝有御制六字诗云:“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烦暑,招回天上清凉。”所赋便是此物。青花脂粉箱系是磁质,花纹曼体,覆承两洼,子母隔膜,周围有小窦可通,灵妙无匹。或谓先由暹罗国贡入,宣宗饬匠仿造,穷年累月,仅成十具。两具给与孙后,余均分赏宫嫔。宫中又尝斗蟋蟀,宣宗最爱此戏,曾密召苏州地方官,采进千枚。当时有歌谣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种种玩耍,无非因天下太平,有此清赏。好在宣宗未尝荒耽,不过借物抒怀,为消遣计,看官休要误视。当作宋徽宗、贾似道一流人物呢。点醒正意。 宣宗一日微行,夜漏已迟,尚带四骑至杨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道:“陛下一身,关系至重,奈何轻自到此?”宣宗笑道:“朕思卿一言,所以亲至。”遂与士奇谈了数语,方才还宫。越数日,宣宗复遣内监范弘,往问士奇,谓微行有何害处?士奇道:“皇上惠泽,未必遍洽寰区,万一怨夫冤卒,伺间窃发,岂不是大可虑么?”后过旬余,果由捕盗校尉,获住二盗,鞫供得实,乃欲乘帝出行,意图犯驾。宣宗方喟然吸道:“今才知士奇爱朕呢。”以此益器重士奇。士奇亦知无不言,屡有献替。三杨中要推士奇。 宣德三年,宣宗出巡朔方,击败兀良哈寇众,五年及九年,又两出巡边,俱至洗马林。诸将请乘便击瓦特部,士奇与杨荣,极力奏阻,因此偃武而归。会夏原吉、金幼孜先后病殁,蹇义亦老病,国事悉赖三杨。宣宗优游一二年,忽然得病,竟至大渐,令太子祁镇嗣位,所有国家大事,禀白太后而后行。诏书甫就,竟报驾崩。统计宣宗在位十年,寿三十有八,生二子,长即太子祁镇,次名祁钰,为贤妃吴氏所出。祁镇年才九龄,外廷啧有烦言,争说太子年幼,不能为帝,甚至侵及太后,谓太后已取金符入内,将召立襄王瞻墡。杨士奇语杨荣道:“嗣主幼冲,谣诼纷起,倘有不测,危及宫廷。我辈受先皇厚恩,理应力保幼主,扶持国祚。”荣允诺,遂率百官入临。适太后御乾清宫,女官佩刀剑值侍,召二杨入见。二杨叩首毕,即请见太子。太后道:“我正为此事,特召二卿。二卿系先朝耆旧,须夹辅幼主,毋负先帝!”二杨复顿首道:“敢不遵旨。”太后遂令二杨宣入百官,一面召太子出见,指示群臣道:“这就是新天子,年甫九龄,全仗诸卿调护!”群臣闻太后言,各伏谒呼万岁。戏剧中有二进宫一出。便是就此演出。当下奉太子登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是为英宗,追谥皇考为章皇帝,庙号宣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后为皇太后,封弟祁钰为郕王。 会吏部尚书蹇义已殁,旧臣除三杨外,资格最崇,要算英国公张辅。其次即尚书胡。太皇太后委任五臣,凡遇军国重务,悉付裁决。内侍请垂帘听政,太皇太后道:“祖宗成法,明定禁律,汝等休得乱言!”彭城伯张,都督张昇,皆太皇太后兄弟,但令朔望入朝,不得与闻国政。昇有贤名,杨士奇请加委任,终不见从。是时宫中有一个巨蠹,名叫王振,为司礼太监,特笔表明,隐寓惩恶之义。振狡黠多智,曾事仁宗于东宫,宣德时,已有微权。英宗为太子,振朝夕侍侧,及英宗即位,遂命掌司札监,格外宠任,且尝呼他为先生。振遂擅作威福,于朝阳门外筑一将台,请帝阅兵,所有京营各卫武官,校试骑射,名为阅武,其实是收集兵权,为抵制文臣起见。直诛其隐。且矫旨擢指挥纪广为都督佥事,广以卫卒守居庸,往投振门,大为契合,遂奏广为武臣第一,不待朝旨,即予超擢,宦官专政自此始。应第一回权阉之弊。振尚虑威权不足,意欲加谴大臣,隐示势力,适值兵部尚书王骥,及右侍郎邝埜,奉旨筹边,迟延未复。振遂潜导英宗,令召骥、埜二人入殿,面责道:“尔等欺朕年幼么?如此怠玩。成何国体?”随喝令左右,执二人下狱,右都御史陈智,希振意旨,亦劾张辅回奏稽延,并讦科道隐匿不发,应该连坐。那时九岁的小皇帝,晓得甚么,自然由王振先生作主,振因张辅是历朝勋旧,不便加刑,只命将科道等官,各杖二十。及太皇太后闻知,忙令停杖,已是不及。惟王骥、邝埜,总算由太皇太后特旨,释出狱中。太皇太后甚是不悦,亲御便殿,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五人入见。英宗东首上立,五大臣西首下立。太皇太后顾英宗道:“此五大臣系先帝简任,留以辅汝,一切国政,应与五大臣共议,非得他赞成,不准妄行!”英宗含糊答应。太皇太后又回顾五臣,见杨溥在侧,召他至前道:“先帝念卿忠,屡形愁叹,不意今复得见卿。”溥不禁俯伏而泣,太皇太后亦流涕不止。原来仁宗为太子时,因僚属被谗,溥及黄淮等皆下狱,见第三十回。仁宗每在宫中言及,嗟叹不已,及即位,始一概释放。见三十一回。黄淮于宣德八年辞归,惟杨溥擢任礼部尚书,与杨士奇等同直内阁。太皇太后感念前事,乃有是言。呜咽片时,复由太皇太后饬令女官,宣王振入殿。振向前跪伏,太皇太后勃然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法事,罪不可赦,今当赐汝死!”振闻言大惊,正拟复辩,那左右女官,已拔剑出鞘,架振颈上,吓得他魂不附体,连一句话都说不出。何不将他一刀杀死,免得后来闯祸。英宗见这情形,忙匍匐地上,替他求免,五臣亦依次跪下。太皇太后道:“皇帝年少,不识此等小人,佐治不足,误国有余,我今姑听皇帝及诸大臣,暂将他头颅寄下,但从此以后,切不可令他干预国政!”随又命王振道:“汝若再思预政,决不饶汝!”振叩首谢恩,太皇太后叱令退去,振战栗而出,五大臣亦奉旨退朝。 太皇太后挈英宗入宫,不劳细叙,惟王振经此一跌,不得不稍稍敛戢,约有三四年不敢预事。至正统五年,太皇太后老病,杨士奇、杨荣等,亦多衰迈,王振又渐萌故态,想乘此出些风头,便步入内阁,适与杨士奇、杨荣相见,徐问道:“公等为国家任事,劳苦久了,但公等已皆高年,后事待何人续办?”与你何干?士奇道:“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言未毕,荣复插入道:“此言错了。我辈衰残,不能长此办事,当选举少年英材,使为后任,才得仰报圣恩。”振喜形于色,方告别而去。士奇与荣道:“这等小人,如何与他谦逊?”荣答道:“渠与我等,厌恨已久,一旦中旨传出,牵掣我等,势且奈何?不如速举一二贤人,入阁辅政,尚可杜他狡谋。”语虽近似,但三杨同心,尚不能去一奸珰,后人其如振何?士奇始释然道:“如公高见,胜我一着,很是佩服。但应举贤人,如侍讲马愉、曹鼐等,何如?”荣答道:“还有侍讲苗衷、高穀等,不亚愉、鼐,亦可保荐。”士奇唯唯,散值后即草好荐表,于次日进呈。有旨但令“马愉、曹鼐,入阁参预机务,苗、高二人罢议。” 未几杨荣病殁,阁臣中失一老成,王振又问士奇道:“吾乡中何人堪作京卿?”无非欲市恩乡人。士奇道:“莫若山东提举佥事薛瑄。”原来薛瑄籍隶山西,与王振同乡,振遂奏白英宗,召瑄为大理寺少卿。瑄至京,士奇使谒振,瑄瞿然道:“拜爵公朝,谢恩私室,瑄岂敢出此么?”名论不刊。士奇赞叹不已。越数日,会议东阁,振亦在座,公卿见振皆趋拜,惟一人独立,振知为薛瑄,先与拱手,瑄始勉强相答,自是振衔怨乃深。会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修筑告成,永乐时,三殿被灾,至是始成。大宴群臣,独王振不得与宴。英宗如失左右手。潜命内侍往候王先生。内侍至王振宅,闻振方厉声道:“周公辅成王,有负扆故事,我独不可一坐么?”前时永乐帝尝自命周公,此次轮着王振,正一蟹不如一蟹。内侍复命,英宗明知祖宗成制,宫内太监,不得与外廷宴享,奈心中敬爱王先生,只恐惹他动恼,不得不破例邀请,好一个徒弟。便命开东华中门,宣振入宴。振始扬扬自得,骑马而来,到了门前,百官已迎拜马前,振乃下马趋入,饮酣乃去。 正统七年,册立皇后钱氏,一切礼仪,免不得劳动王先生,王先生颐指气使,哪个还敢怠慢?司礼监应出风头。英宗反加感激。是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剧,传旨问杨士奇、杨溥,以国家有无大事未举。士奇忙缮好三疏,逐日呈递。第一疏言建文帝临御四年,虽已出亡,不能削去年号,当修建文帝实录。第二疏言太宗有诏,收方孝儒等遗书者论死,今应弛禁。第三疏尚未呈入,太皇太后已崩。士奇等入哭尽哀,独这位阴贼险狠的王先生,心中大喜,好似拔去眼中钉,从此好任所欲为了。小子有诗咏道: 误国由来是贼臣,权阉构祸更逾伦。 三杨甘作寒蝉侣,莫谓明廷尚有人。 欲知王振不法行为,且俟下回再叙。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