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及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十个重要前提问题,阐述了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归根结蒂是由他者造就而非单纯由国家造就的观点,分析了国家特性和双重身份属性及立场,并以中美、中日为例,提出了国际关系变化的变量和变量制度,分析了国际关系互动中常用常新的“刺激-反应”模式。
谢剑南,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主持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等多项与国际问题有关的项目,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动态评论文章十余篇,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地缘政治和中国外交。
前言
第一章 国际关系研究的十个重要前提问题
第一节 存在与思维
第二节 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三节 基要主义与反基要主义
第四节 共同存在与他者存在
第五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第六节 偶然性与必然性
第七节 时间、空间与人性
第八节 文化、文明与地缘
第九节 国际关系的进化与退化
第十节 理性原则与理论建设
第二章 国际政治的他者主义理论
第一节 他者的两种存在状态与他者的认知
第二节 他者的存在造就人类社会的观念、制度、组织、结构与国家
第三节 国家的概念辨析
第四节 政治人类学的两种主要国家生成理论
第五节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他者的存在”造就的
第六节 他者主义:国际关系学暗含的元理论
第七节 引入他者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第三章 国家间群体主义政治的十大法则
第一节 群体主义的概念与本质
第二节 他者主义与群体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国家间群体主义的十大法则
第四章 国家特性与国家间关系
第一节 我们是谁?他们是谁?
第二节 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第三节 中美是朋友还是对手?
第四节 中日是友邦还是敌手?
第五章 国际关系变化的基本变量及关系式
第一节 国际关系变化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 变量的两面性与双重性
第三节 变量的制衡
第四节 变量制衡反应的基本关系式Y=F(X)
第六章 国际关系中的刺激一反应模式
第一节 互动中的“剑-盾”:“刺激-反应”模式
第二节 案例一:二战前希特勒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第三节 案例二:冷战时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事件
第七章 国家的身份属性与国际关系退化机制
第一节 国家是有身份属性的
第二节 国家的双重身份:体系身份与相互身份
第三节 国家身份的总和即国家形象
第四节 国家身份的退化
第五节 国际关系的退化
第八章 国际秩序的重构
第一节 和平与冲突的悖论
第二节 国际关系悖论:相互防范与相互依赖
第三节 国际体系的进化
第四节 国际秩序重构
第五节 中国崛起的外交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存在是先于思维的,而神从来就不是客观现实存在的,神只存在于人的思维建构中。存在是客观的存在,思维是存在的思维或存在演绎出的思维。譬如,在白天,我们很容易分清一个人穿了白衣服还是黑衣服,但在完全的黑夜里,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穿了白衣服还是黑衣服。如果这个人自己说穿了白衣服,并且真的穿了白衣服,我们白天是可以感知的,思维也会告诉我们这个人确实是穿了白衣服;如果在黑夜,我们无法判断这个人是否真的穿了白衣服,只能凭思维想象这个人穿了白衣服,但是,这个人不能骗我们,我们也不会被这个人骗,因为即使在黑夜,我们也还是能找出理性的方法做出理性的判断,这个人是否真的穿了白衣服还是黑衣服。
这就是说,存在不仅有客体,还有思维,思维本质上也是存在,一种抽象的存在。存在是思维的客体,思维从存在那里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独特的形式或者形态;没有存在,思维就不能建立这种形式或形态,但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也可以通过思维本身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这种形式或形态;没有思维,不能说没有存在,同样,也不能说没有存在,就绝对说没有思维,只是一定的思维形式并非一定指向特定的客体存在而已。具体到国际关系来说,思维主要指向国际社会的各类存在事实,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出有理论意义的规律,并尽量准确、精确地对国际关系进行描述、解释与预测。
国际关系学的存在与思维关系,已经与哲学上的存在与思维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