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理论核心话语反思”创新工程项目内容之一,为目前国内以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为领域的首部专业学刊。本学刊践行“多方位吸纳与有深度开采”、“开放与恪守并举”、“反思与建构并行”这一基本理念,放眼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欧陆文论、当代英美文论、当代斯拉夫文论、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等研究领域,秉持前沿性译介与基础性研究并重、新研究成果与新学科态势兼容的编辑方针,及时传递外国文论、比较诗学领域的新学术信息和研究动态。
《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3 辑刊发的文章依然是24 篇,保持第2 辑的规模。在2015 年春天第2 辑面世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朋友们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 这一辑,我们在如何突出“专题性” 与加强书评分量这两点上作了一些探索。当代文学学中的“文本理论” 堪称当代外国文论发育中的一个年轮。 这一辑“前沿视窗” 中有2 篇, “名篇新译” 栏中有4 篇, 均属于“文本理论”,莫斯科大学知名教授奥列格·克里格思考“有边际文本” 与“无边际文本”, 白俄罗斯欧洲大学A. 戈尔内赫教授探讨“文本问题与人文科学” 关系? 这两篇文章展示出当代文论在文本理论研究上的前沿气象, 巴尔特的«作者之死»(1967)、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1970)、伊格尔顿的«走向文本学»(1975), 均是孕生于当代外国文论“黄金时段” 的文本理论名篇,被广泛征引。我们组织专家直接据源语种文本对这样的名篇进行重译, 应是推进外国文论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此举不仅具有学术史价值, 且还有面对当下的文论研究话语实践的现实意义, 重温, 或者说,比较深入地解读这些文本理论名篇,对于近年来围绕“强制阐释论” “本体阐释论” 的相当活跃的讨论与争鸣, 或许也是不无助益的。
周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学理论室主任,研究员,文学博士。历任社科院外文所苏联文学室助理研究员,首届中央讲师团赴河南安阳教师,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留学生,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副编审、比较文学室及文艺理论室研究员、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