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漫步/甘肃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与研究丛书》主要精选甘肃当代散文和戏剧的部分代表作品,旨在将文学原著、阅读欣赏和理论评析三者动态结合,建构融作者、读者和评析者为一体的多维阅读平台,让读者在文苑漫步中欣赏、了解甘肃当代散文和戏剧的原貌,品味作品的艺术风格,认识甘肃当代散文和戏剧的文学史价值意义。同时,《文苑漫步/甘肃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与研究丛书》也将评析者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及作品所渗透的艺术奥秘进行理论性的深度探讨和感性化的梳理,体现评析者对作品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批评观点。
《文苑漫步/甘肃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与研究丛书》:
全国31个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我已经去过了25个。走的城市多了,也就有了对比,兰州的特点和优点也就逐渐凸显出来。兰州市的地形恰如甘肃省,东西长而南北窄。是古丝绸之路、今亚欧大陆桥必穿之河谷。东接陕、豫,西通青、新,南连川、藏,北上宁、蒙,确是西北枢纽之城。市区在两山之间,山外有山,层峦叠嶂,极尽山河之胜;黄河从市中流过,市分南北,鳞次栉比,可谓风水非凡。这种位置,这般气势,别处少有。
解放初期,兰州两面的山上黄土裸露,只有南面的皋兰山顶孤立着一棵老榆树,虽是一景,却倍显苍凉。后来连它也倒下了,据说是由于被刻满了“到此一游”而死去的。我在一张清代的兰州城图上看到,城墙依山傍水而建,河上浮桥如龙,山上林木茂密。
那是纯写实的,既非浪漫主义.更非艺术虚构。可见近代以来生态破坏之严重,森林砍伐之无情。
解放以后,各界市民为了绿化南北两山,年年奋力植树造林。因为无水缺雨,先是挑水背冰,后是电力提灌,换来了满目葱茏。到处是草的垂帘,树的梯田,完全不像黄土高原。朱铬基任总理时曾经前来登山视察,对兰州的绿化给予了支持和赞赏。他是非常重视保护生态平衡的,他在访湘西怀洞庭的诗中,曾写过“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的句子。
建设发展了,但是破坏了林木、山变得光秃,使他大为不快,颇为不满。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是重视以绿化保护自然的。李鸿章在1898年受命查勘黄河工程时,曾将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的勘河报告上奏,其中说道:“上游各土山……种草片,并多栽树木……树根既能坚土、又复吸水……倘山上不宜种树,亦应种草。”(文见梁启超著《李鸿章传》)这是我见到的提出在黄河水系种草种树的最早主张。如今在兰州的群山已经真正买现丁。
兰州的山峦从有树到无树又到有树,从葱茏到光秃又到变绿,颜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记录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反复与改变以及对于生存哲学的领悟。遭受过风沙与污染之苦的兰州人,更懂得环保的重要。所以才几十年如一日地以拼搏精神绿化两山。
黄河是兰州柔软的腰带,奔腾的血脉,闪亮的凤眼,康乐的源泉。如果没有它穿城而过,兰州将无活力,将无颜色。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期,每到严冬,黄河就冻得严严实实,常见有人赶着马车从冰上来往。
后来,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工业设施密集,上游“黄河小三峡”水电站相继投产,气候变暖等因素,兰州段的黄河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变热了。冬季不再结冰;二是变清了,除非刚下过大雨,河水一直是清凌凌的,黄河在兰州真不应该再叫黄河,因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已经不是黄色的了;二是立体了,两岸的高楼大厦,山上的亭台楼阁,河上的座座大桥,纷纷倒影在河中;四是多彩了,过去由于水浑,河中唯黄一色,连天之蓝云之白也入水即逝。如今沿着南北两岸开辟建设了花园式的滨河路,鲜花翠柳掩映,水榭游船不绝,朝可沐清风晨练,暮可望长河落日,看山观城,戏水觅石,散步遛鸟,休闲抒情,四十里黄河风情线上任人饱览。上海的外滩,成都的府城河,长沙的橘子洲,哈尔滨的太阳岛,相比之下都已显得短小。
我曾经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住过两个星期,著名的多瑙河穿城而过,把城市分割为布达和佩斯两个部分。我很羡慕它的河上有八座造型各异的桥梁,不但将布达和佩斯紧密连接在一起,而且构成了壮观的风景。想不到现在的兰州已经在黄河上架起了十座大桥,.像是将南北市区拉得很紧的十双大手。根据规划,还要继续超过布达佩斯多瑙河上的数字。作为兰州的居民,黄河的子孙,无不感到欢欣。
兰州这一道河谷盆地,有人说是藏龙卧虎之地,这在今天也许是对的。但是在过去,我以为称它为穿龙过虎之地更为合适。因为那时它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驿站,过路者众,定居者寡。历史上,数不清的文臣武将、戍卒信使、商贾行旅、诗人高僧、贬官流犯都在此留下过行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