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本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
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同时,针对每一个观点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使读者在修身、持家、为人处世、智谋、才干等方面有所收获。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中华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中华传统文化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中华传统文化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绝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思想知识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构建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现代人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已迫在眉睫。
本套“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
这套丛书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解读和点评,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并饶有趣味,能古今结合并学以致用。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唐品,本名唐建福1964年11月18号生于湖南临澧县。1984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即进入江西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96年调入广东旅游出版社。编辑策划有季羡林、周一良等主编的《东方文化丛书》30余种,余秋雨著作全集22种《秋雨合集》。策划出版了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平先生代表作《禅机》。另有于丹教授畅销书《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发行151余万册。现为自由出版策划人、北京唐品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策划。
⊙ 原始章第一
⊙ 正道章第二
⊙ 求人之志章第三
⊙ 本德宗道章第四
⊙ 遵义章第五
⊙ 安礼章第六
孔子道可敬而人可亲
孔子有很强的道德、政治理念,他一生不管是出仕还是授课,都极力想把这些理念贯彻到政治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去。他道德上要人“仁义礼智”,政治上要求当权者行仁道、爱民、守礼法。
孔子的一生都郁郁不得志,这样栖栖遑遑的一生,本来是“苦”味儿的,但孔子却不言苦,还“乐天知命”。人家说他是丧家之犬,他说“我看倒也有点儿像”,竟这样自嘲了之。陈蔡绝粮,大家都饿得不能走路了,孔子又弹琴又唱歌,还对弟子们说笑话。他和弟子在树下演示周礼,桓魁砍倒大树威胁他,后又派兵追杀,孔子亡命途中对弟子说:“如果上天要给我仁德,桓魁他这个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在匡地被围,颜回最后一个逃脱,后来与孔子相见时,孔子说:“颜回呀,我以为你已经不在了。”颜回只说:“夫子还在,我怎么敢先走呢?”本来是九死一生的事儿,几乎成了阴阳相隔,这简单的话里却又有敬与爱,又有大勇。
孔子虽是儒雅君子,却也是无惧的勇者。他为了自己的“道”四处奔走、九死一生,这就是当仁不让的勇。他明知抱负难以实现,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执著于理想的勇。孔子还有自省、自嘲的勇。有一次别人问他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出于偏袒之心说“是”。后来那人就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是不结党的。如果鲁昭公都知礼,天下没有人不知礼了。”还举了昭公破坏礼法的具体事例。巫马期把这话和孔子说了,孔子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就是说,我孔丘多幸运啊,偶有个过错,也会被人家看出来。
孔子喜欢周济邻里,富有同情心,这和他重“仁爱”的思想是相通的。学生原思给他当管家,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觉得多,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了,把它分给你的乡亲们吧。”但孔子的仁爱并不是盲目的。子华在齐国当官,他母亲来找孔子借粮。孔子给冉有说了一个数目,冉有却自作主张给了她更多。孔子对他说,子华在齐国当官很富有,君子应该周济贫穷有急需的人,而不是富人。这就是所谓“君子周急不济富”。
可见,孔子不仅有同情心,做法上还十分务实。孔子也是个重朋友的人。所以《论语》开篇的“两乐”之一,是“有朋自远方来”。子路曾对孔子讲他的理想:“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接着便说,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见朋友对于孔门中人的重要。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钱下葬,孔子马上说“于我殡”,自己给他办理后事。做人这样义气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