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
第一节 概说
一、河间学说与河间学派
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以探讨火热病机及其辨证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学说称为河间学说。金代医家刘完素从运气学说角度出发,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火热病的病机及其辨证治疗,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学说,治疗力主宣、清、通、养四大法,擅长应用寒凉药物治疗火热病证,后人又将之称为火热学说。该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对火热病的认识,促进了火热病机学说的发展以及火热病的治疗。河间学说为攻邪学说、丹溪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亦为明清温病学说之先导。
以刘完素为代表,以火热学说为核心研究内容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称为河间学派。刘完素创立的火热病机理论及其辨证治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学习效法研究者薪火相传,医家甚多,该派又称寒凉学派。
二、河间学说形成及其发展
(一)河间学说形成
1.社会背景刘完素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由于战乱频繁,人民大众流离失所,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导致疫病和热性病不断流行。
刘完素生于北方,气候偏于干燥,民众禀赋多强,喜食辛辣肥腻醇酿,日久易导致内蕴火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北方人“禀赋多强,兼以饮食醇酿,久而蕴热……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这些人若感受外邪,很容易化火伤阴耗液,形成火热病证。
魏晋以来,医学界一直比较保守,大多医家墨守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用药成规,不问伤寒还是温病,用药辄用辛温发汗,每每贻误病人,助热为患,导致火热性疾病增多。
宋代官方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被奉为圭臬,形成了《局方发挥》所形容的“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的局面,甚至出现了有的医生和病家按病索方不辨寒热虚实的状况。《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偏于温燥,非热性病所宜,用于治疗热性病不但无效,而且如火上浇油,导致病情加重恶化。即使不是热性病,盲目滥用也容易导致人体体质偏于阳盛,一旦感受外邪极易从阳化热,形成热性病。
2.实践创新刘完素十分注重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善于从实际出发,师古不泥、独立思考,在研究阐发《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创立“火热病机学说”。
(1)研究阐发《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火热病机占了九条,六气之中火居其二。属于火的病证有瞀冒、口禁、瘛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热的病证有转戾、胀满、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火热病证共十七种,占病机十九条病证的多数。刘完素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早在《黄帝内经》时代,火热病证就已经很多了,火热是导致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
(2)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和推移,火热病证在增多:刘完素认为,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和推移,火热病证在增多。在他所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把《黄帝内经》火邪导致的病证扩大推衍为“诸热瞀瘼、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瘼、暴病暴死”,把《黄帝内经》热邪导致的病证扩大推衍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泌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蠛血汗”。刘完素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十七种火热病证扩大到五十七种病证,其中属于热的有三十四种,属于火的有二十三种,使得火热病证更加广泛了。
(3)补充燥证病机,推衍扩大火热病种:《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独缺燥气病机。刘完素将燥气病机高度概括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增加了两种火热伤津耗液的病证。
刘完素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属于风、寒、湿三条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六种病证,推衍为二十三种火热病证。
刘完素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中气郁和喘呕病机属于肺或上的也归属于火热,又增加了两种火热病证。他说:“热火为阳,主乎急数……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综上所述,河间学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刘完素从五运六气变迁人手,结合《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经过大量的医疗实践对火热病证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其“火热论”的学术思想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