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书为第3辑,设有中日美学交流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研究中国古代审美艺术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生态美学研究北京审美文化研究七个栏目。
主编的话
在编辑部成员的努力下,《中国美学》第三辑于近期出版。新刊物的发展在最初阶段会遇到许多困难,办刊之初我们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从近两年的编辑实践看,具体困难的确不少,因此,努力改善各方面的条件,将是我们今后办刊的一个重要任务。
延续上一辑中日美学交流的栏目,本刊继续发表青木孝夫教授和桑岛秀树教授两位日本学者的文章,同时发表神林恒道教授和萱子教授的文章,诸位学者对日本美学的历史演变以及中日美学交流做出的精彩论述为本辑增加了诸多亮点。留日学生郑子路博士为这个栏目做了许多工作,他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本辑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设置了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研究和中国古代审美艺术研究三个栏目,其中第一个栏目的两篇文章是近期形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这里请专家批评指教。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其中后者也是本刊诸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而言,三辑编辑下来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内容多于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后者显得较为薄弱,这是今后要逐渐强化提升的。需要说明的是,本辑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这第二个栏目所提供的论文实际上是从中国古代美学后期演变,即现代转型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因此也与中国现代美学有一定的关涉,读者亦可从这个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第一辑开始,北京审美文化研究即作为本刊所设置的特色栏目,它的研究基础是三卷本《北京审美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既往,有关北京审美文化史的研究是从上古延续至清末,现在本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又扩展到20世纪至今的现代部分。我们希望,这个栏目不仅能长期保持下去,而且能够不断充实,以期促使北京审美文化史的研究得到深入发展。
邹华,男,1952年12月生,辽宁岫岩人。中共党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底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至1987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读研究生。1987年至1998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90年起先后兼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8年底作为引进人才调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2000年起先后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方向研究。
中日美学交流
东西方之间的书法美学【〔日〕神林恒道】
和歌编织的书法假名的诗情【〔日〕萱のり子】
关于近代日本教养主义的成立【〔日〕青木孝夫】
崇高美学的体系化
《崇高的美学》选译(二)【〔日〕桑岛秀树】
森鸥外文艺美学思想初探
以其早期的文艺批评为中心【郑子路】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
论中国古典美学兴象范畴的生成【杨 洋】
论魏晋美学中的形神意识【廖雨声】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研究
戴震思想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杨 宁】
船山诗学的通感论【吴 鹏】
中国古代审美艺术研究
世族:六朝美学的基础【李修建】
厉鹗闺词的审美取向【韩宝江】
论晚明江南文人的宜造园理念【谢云霞】
郭熙《林泉高致》的礼乐文化审美型塑【王 潇】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三十年审美话语检讨:浪漫的学说,虚妄的逻辑
以失语说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例【何玉国】
钟晓阳爱情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李贵成】
徐复观与李泽厚礼乐人性塑造论之比较【张学炳】
生态美学研究
环境与生态:美学的合理介入与有效启迪【王学海】
画家东山魁夷的生态美学观【臧新明】
北京审美文化研究
现代北京地区民间舞蹈作品的审美表现【王宁宁】
从邓友梅、汪曾祺作品中看京味儿小说的审美意蕴【石志刚】
《中国美学》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