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1927-1937)
定 价:65 元
- 作者:刘义程
- 出版时间:2017/8/30
- ISBN:9787520307147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96.5
- 页码:24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1927-1937)》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社会调查,以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土地革命时期南方各革命根据地在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卫生防疫、文化教育、道路交通、邮政通信、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基本史实。在梳理清楚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根据地民众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绩效作出客观评析。最后,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解决民生问题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其历史经验,为当前党和政府解决当下现实的民生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刘义程,现任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共党史。著有《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级项目,获得多项省、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引言
第一章 土地革命的兴起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节 大革命的失败与中共革命战略的转变
第二节 武装暴动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第三节 根据地的扩大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章 国民党的围剿与苏区的民生困局
第一节 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围剿
第二节 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第三节 苏区经济的严重困难
第四节 苏区军民生活的窘困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与措施(上)
第一节 解决土地问题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第三节 发展工业生产
第四节 活跃商业贸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与措施(中)
第一节 革新文化教育
第二节 改进医疗卫生
第三节 拓展交通邮政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与措施(下)
第一节 解放劳动妇女
第二节 救济困难群众
第三节 优抚红军战士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生活大为改善
第二节 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第三节 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高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不足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以依靠人民群众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路线
第四节 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1927-1937)》:
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苏。这时,中共党内出现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李立三等制订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暴动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要求红三军团进逼武汉,红一军团攻取南昌、九江,红七军进攻柳州、桂林和广州,这使南京国民政府极为震惊。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匆忙结束了历时半年的中原大战以后,立即调集重兵,任命了14个“剿匪”督办,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而“围剿”的重点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蒋介石调集重兵连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均以失败告终。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余兵力,以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企图用“长驱直人”“分进合击”的战术摧毁中央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新喻县(今新余)罗坊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方针①,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12月30日,红军在永丰龙冈地区歼灭孤军深入的张辉瓒师主力,活捉张辉瓒;紧接着又在宁都东韶击溃谭道源师,迫使其他各路敌军退走,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被打破。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布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代理书记。苏区中央局管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各级党部,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成为中央苏区乃至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最高领导机构。②与此同时,撤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成立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毛泽东兼任总政治部主任。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约2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这一次,何应钦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分四路向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何应钦在南昌宣称:“我们已有完整精密的计划,无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相当最短期内,一定有剿灭共匪可能。”①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自5月16日至31日在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连打五个胜仗,从赣江之滨到闽北山区,自西向东横扫700里,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1年7月,不甘失败的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用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调集30万部队,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倚仗优势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方针,企图把红军主力压迫到赣江东岸加以消灭。面对强敌压境,毛泽东、朱德仍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8月,红军在莲塘、良村和黄陂三战三捷,歼敌1万余人。9月,又在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重创敌军,其他各路敌军被迫撤退。这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也以失败告终。1931年12月,在红军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影响下,奉命在赣南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于宁都举行起义,加入红军,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对蒋介石的“围剿”政策是一个沉重打击。
在“围剿”中央根据地的同时,为了切断各根据地红军之间的联系,配合对中央根据地的军事行动,国民党军队还分别对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赣东北等根据地发动了军事“围剿”,但均被各根据地军民一一粉碎。鄂豫皖根据地军民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红军也在反“围剿”战争中发展到近3万人,根据中央的决定合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