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3):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的主题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3):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由11章内容构成,其中总论(第一章)《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对本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作了深入阐述,其他11章分别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社会分层、思想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总论阐述的主题作了专门性论述。
作者简介
总论:第一章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城乡社会变迁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现实考量(郑杭生杨敏)
兴教育人:第二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进展(奂平清虎技能)
社会保障: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李迎生李文静)
医疗卫生:第四章新型城市化与健康城市建设(刘仲翔)
社会分层:第五章流动人口与新型城市化(陶涛李路路)
社区建设:第六章创新社区管理与新型城市化建设——以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社区建设为例(杨敏熊凤水)
劳动就业:第七章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与就业结构转型(陈云)
网络社会:第八章网络化时代的空间分化与表象整合(刘少杰)
法治社会:第九章网络立法与虚拟社会的法律治理(邢朝国郭星华)
思想文化:第十章文化及思想领域里的发展现状(陆益龙张龙)
生态环境:第十一章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洪大用卢春天)
[总论]
第一章 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
一、历史视野下中国城乡社会变迁
二、以地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中国城市化之惑
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双侧发展
四、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挑战
五、结束语
[兴教育人]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进展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二、2012年中国教育公平改革与主要进展
三、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社会保障]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四、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医疗卫生]
第四章 新型城市化与健康城市建设
一、健康与城市:城市化战略的重要视角
二、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健康问题
三、健康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四、新型城市化与健康城市
[社会分层]
第五章 流动人口与新型城市化
一、新型城市化的重中之重——流动人口城市化问题
二、我国城市发展基本态势
三、流动人口发展态势
四、流动人口城市化遇到的问题
五、流动人口城市化问题需要解决的挑战
六、政策建议
[社区建设]
第六章 创新社区管理与新型城市化建设
一、社区:社会管理的微观载体
二、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挑战
三、创新社区管理: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厚实根基
四、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创新案例采撷:“寄住公寓”
[劳动就业]
第七章 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与就业结构转型
一、2012年的就业形势
二、劳动力供给趋势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趋势变化对我国就业的挑战及其应对
[网络社会]
第八章 网络化时代的空间分化与表象整合
一、缺场空间的生成与扩展
二、缺场空间的内容与形式
三、社会空间的复杂分化
四、社会空间的矛盾冲突
五、促进社会整合的社会表象
[法治社会]
第九章 网络立法与虚拟社会的法律治理
一、网络立法的时代背景
二、网络立法作为对社会变迁的回应及引导
三、网络立法与网络社会秩序的正式控制
四、有关网络立法的争论
五、小结
[思想文化]
第十章 文化及思想领域里的发展现状
一、2012年流行文化和思想动态
二、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三、居民的观念世界及社会态度
[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 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一、引言
二、环境关心水平
三、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知
四、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后果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行为表现
后记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但是,在现有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村流动人口未能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未来一定时间里,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如果他们仍然不能享有同城待遇,那么这种城市化效果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必须真正实施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关于重建现行“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阐述和“同城居民城乡一体化社会权益”指标体系的构想,旨在弱化或消除三大人口群体的利益区隔,缩小城镇居民在社会权益方面的现实差别,通过这种平抑不公、消除区隔、缩小同城差距的过程,不断促进三大人口群体在利益诉求方面的相互包容、开放和共享,不断趋近“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同城同构的愿景目标。这既是中国城市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促成城市中三大人口群体在社会利益上的基本协调,推动三元化利益结构的柔化和同化趋向,不断增进“身份―权利―待遇”的同城化,是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市化必需的过程。社会公平正义是其中的核心议题。在这里,厘清正义的双重含义是非常必要的。正义的双重含义来自正义与平等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平等的正义”与“公平的正义”。正义的不同含义表现出正义的两种价值观,“平等的正义”强调“同”,“公平的正义”强调“异”。按照平等的价值观,差别是不正义的,正义不应当有差别;按照公平的价值观,公平是一种合理的差异,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正义往往是包含了差别的正义,这种历史性使得差别的正义具有了某种合理性。
从理论上说,“平等的正义”与“公平的正义”分别表达了正义的两面。“平等的正义”强调正义的价值性和理想性,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美好追求;“公平的正义”重视正义的工具性和可兑现性,它使得这一追求成为可操作的、可实现的。从实际看,“公平的正义”更具有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一方面,对于“怎样的差别才是公平的”这一问题,人们可能永远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实际上表达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常常激发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竞争甚至冲突。另一方面,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必须也能够就这一问题达成某种共识,这既是基本生存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要求,从而使我们以包容、开放、共享的方式来对待彼此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公平的正义”与我们的生活相随常伴。我们的意思是,“身份―权利―待遇”的同城化或者说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市化,实际带给我们的是具有合理差别的正义,而不可能是绝对平等的正义。
“平等的正义”是人类永远值得追求的理想,这种理想使我们不断趋近美好的生活愿景。但是,平等和正义总是带有时代性和具体性,绝对平等的正义是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认为,在“身份―权利―待遇”的同城化以及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既强调正义的价值性和理想性,也重视正义的工具性和可兑现性,这使我们能够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和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