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汉学义理】
欧法汉学考古学:文化混杂性研究/[法国]何重谊
留华背景、范式转型与东方现代性——侨易视域下的学术史进程与新汉学建构/叶隽
【汉学史论】
明末清初的通史著述——纲鉴体史著谱系/[比利时]钟鸣旦
跨越间隔!——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外语报刊/[德国]瓦格纳
【汉学名家】
利定自《华德辞典》识小/李雪涛
罗存德《英华字典》研究/熊英
李福清院士与中国年画研究/阎国栋
【经籍释读】
复活孔子?几点假设(一)——法兰西学院授课讲义(2012—2013)/[法国]程艾蓝
何谓诗意译写?——伊兹拉·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耿幼壮
晚清时期的基督教神学翻译:麦都思《三字经》与索菲亚·马丁《训女三字经》研究/[加拿大]孟柏
【文学中国】
白话文学的滥觞:宾为霖《天路历程》(1865)的官话特征与欧化现象/黎子鹏
重审“现实主义”——以安敏成的论述为中心/马娇娇
《世界汉学(第15卷)》:
因此,在中国人眼中,西方人成为致力于科技探索和勘探地球的理性主义者,这既是耶稣会士和儒家学者第一次相遇的结果,也是中国学者对于基督神学漠然的结果。
如此漠然的原因可能不仅仅如谢和耐所认为的那样在于语言不相协调。法国佛教史学家安德烈·巴欧(AndreBarreau)提出,如果儒家学者和耶稣会士间的误解源于彼此对立的文化思维间结构上的不相容,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学者反对天主教教条时所作的批评和欧洲异教徒、唯物主义者、自由思想者所持的批判非常相似?由此观之,我们应该注意到,反对道成肉身论、圣餐变体论及耶稣复活论的儒家学者,此时倒更像是“理性主义者”。
中国学者与基督教信仰间存在距离,原因不仅在于思想方面,而主要在于政治方面:信仰存在于世界之外,万物仰赖于斯的全能上帝意味着对皇权合法性的质疑,使其居位不稳,在其天授君权之上设置了一重更高的规则。法国大革命之前(或者至少不早于新教产生之前),教皇宗教权力与国王世俗权柄间的争夺塑造了欧洲历史。天主教制度作为一套独立的机制,可适时通过道德训诫审视政治权力(例如教皇拥有将君主逐出教会的权力),这一点在中国却无直接对应物——至少在明朝期间对儒家都察院作出迟来而短暂的修整之前,尚无对应(清朝时期,该机构名存实亡)。
通过对利玛窦《基督教远征中国史》进行细读,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耶稣会士对当代汉学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文化差异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群体间合力创造价值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