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风云百年历史的杨浦区,曾有山,曾有千年古刹,曾是南宋北伐军队的屯兵驻所,历史文化遗迹俯拾皆是。除了这些,当然也少不了奇人轶事,现代中国一些著名的文人墨客曾在此隐居和创作,蒋介石从这里坐船离开大陆,《红灯记》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这里还隐藏着中国武术拳种……
沪东地区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浓烈的、刚性的、激荡的、独立自强的中华民族性格,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支脉和内容。
《沪东风云》带你体会一种截然不同的海派文化韵味。
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究竟能画多大?
有人说,海派文化的兴起,源自上海170余年前的开埠……而从有关史料来看,四千年前即有一支河南东部移民迁徙上海,进而促使中原文化导入江南地区的这类文化融合的现象,或早已经为这个六千年前成陆的地域的文化,种下了“海派”的基因。而今天的海派文化,除了其发源地一一上海以外,正在以Shanghai-style的文化姿态,影响着江苏、浙江、安徽乃至全国和海外……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她背靠的是历史悠久的长江文明,前方则是浩瀚无垠的海洋文明,加上其是中国海岸线的南北中心点,地理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五方杂处,东西交融,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汇着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又凭籍了开埠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吸纳了多国文化质素的上海,久而久之造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与特有的文化性格。
上海境内的每个区或多或少都保留了能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同时,仍在不断积累、沉淀着和兴起海派文化的新思潮、新创造、新成就,同时海派文化亦正在向世界吞吐着印有上海印记的品牌、文学、影视、科技、医疗、教育……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文化现象,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关于海派文化的整体研究,整理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重绘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描摹海派文化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充满活力、赋予意义的源泉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指出:虹口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弘扬海派文化品格……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表述。该“建议”对海派文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海派文化+”的方式,以弘扬“品格”为基调,揭开了五年“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序幕。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中共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则进一步描绘了上海作为“人文之城”的未来愿景一一“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此不久前,市领导指出:“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保留、保护更多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更多成片历史建筑风貌区”“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用心留存文化记忆”以及“以城市更新全新理念推进旧改”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换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同时“努力改善旧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这似乎是对“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等的一种实践指南。
“文化”必须具备传承性、渗透性、共识性、延续性,“四性”缺一不可。海派文化以“开放包容、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精耕细作”的文化特征与品格,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上海人,也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上海独特的文化品格。“上海要在2040年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把文化发展放在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位置。未来城市不会仅凭科技、制造业或金融等单一的优势立市,而是主要表现为线上与线下、技术与实业、传统与创新、过去和未来的融合、功能综合,市民精气神展示等特征,背后则是文化在起推动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
李晓栋,笔名吾非羊。青年评论家,历史纪录片编剧,媒体人。代表作为历史纪录片《血战常德》《陈绍宽的海军梦》《蒋介石与胡汉民的恩恩怨怨》。
义人殷西溪与殷行依仁山
千年古刹太平教寺
韩世忠江湾抗金和景德观
江湾跑马场和叶家花园
康有为在杨浦的幸福生活
“引翔王氏”七代悬壶济世
“杨树浦大烟囱”背后的工业奇迹
英国古堡式建筑内的自来水厂
石库门“华忻坊”中的海派文化
八埭头的海上繁华录
隆昌公寓与杨树浦巡捕房
沪江大学:刘湛恩开启大学“中国化”
董大酉和大上海计划:80年前的中国梦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破碎的民族复兴梦
飞机楼:航空救国的标志
江湾体育场:昭示民族自强的空间地标
国立音专:延续未尽的音乐强国梦
中华烟背后的泱泱大国魂
自信倔强的上海牌手表
“正广和”:横跨三世纪的专业精神
海派甬菜馆“沪东状元楼”
复旦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壹人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杨浦的红色回忆
国歌的故事:用音乐凝聚民族
复兴岛逸事
沪剧《红灯记》—— 一盏红灯放光华
沪东工人文化宫与海派作家群
“两万户”工人新村的故事
土生土长的海派武术“杨浦绵拳”
后记
《沪东风云》:
董大酉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去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美术考古研究院。毕业后,虽然顺利地进入了美国建筑大师亨利·墨菲的设计事务所工作,但是怀揣着建筑强国梦的他,1928年毅然回国。
他的设计兼具实用与美观的新古典主义,既不一味追求西方风格,也不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构造。“大上海计划”中的那些标志性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市政府大楼,作为当时上海最重要的一幢建筑,张扬华丽的檐角、明艳靓丽的琉璃、高贵的汉白玉,横空出世,令人惊艳,但内部的实用性又极具现代化:中国航空协会的“飞机楼”也极富特色,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董大酉采取简洁的设计风格,落成后整座小楼如同一架振翅欲飞的双翼飞机,直到现在,这栋造型别致、萌萌的飞机型大楼,仍然是人们热衷拍照的景致。还有体育场,外形庄严宏伟、典雅大方,虽然大空间的设计不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