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全集》自1994年出版后,至2011年已是第三版印刷了,每一版的文章与书信都有所增补,独未收入日记。一般读者甚至研究者认为,冰心不写日记。
冰心逝世五年后的2004年冬天,子女们决定将冰心遗物,全部捐献给冰心文学馆。我带了馆里的工作人员,先后三批用五个十吨的集装箱,将冰心的全部遗物运回福州,这其中就有大量的冰心与吴文藻未刊的日记、笔记、书信、佚文及其他资料。在经过初步分类整理后,于2006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除公布佚文外,还公布了在整理遗物中发现的大量未收入《冰心全集》的书信、日记、笔记和家庭账本等遗稿。(佚文由我编成《我自己走过的路》,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部分佚文收入2011年版《冰心全集》,同时作为单独一集佚文集,收入我编的六卷本《冰心文选》。)
最先进行整理的是家庭账本。我组织了冰心文学馆年轻馆员邱伟坛、熊婷、鲁普文、刘冰冰、林幼润和郑薇等进行录入,之后由我统一整理校正。冰心日记起初发现的是冰心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日记,这些日记不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本子里,而是分散记在外出视察、参观、访问的笔记本中,这些笔记本有二十三本之多,每一本都被密密麻麻地写满。我将每一个笔记本通读并注出内容,有不少本里就没有日记,大都是政界、文艺界、党派领导人的讲话,开会的发言记录,外出视察、访问的现场记录等,日记只是散落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是将这些文字全部整理出来,还是仅将日记单列,我颇为踌躇。如果全部整理,工作量巨大,仅是日记部分,所用精力与时间也不易估量。此时,我接受了作家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中《冰心传》的写作任务,与黄宾堂先生有电话联系,当他得知冰心日记与家庭账本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与兴趣,希望尽早完成整理,由作家出版社首刊出版。
从2008年6月起,我开始了《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的写作,耗时整整六年,同时完成的还有《冰心年谱长编》。不用说,两部书的写作,都使用了冰心吴文藻的未刊日记,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日记与笔记,两部书的资料将会大为逊色,甚至会影响到书的思想深度、传主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视野。因而,我在每一章节的写作前,总是要阅读与此章节相关的日记、笔记等,并将其录成文档,以便使用。冰心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未刊日记,便是这样陆续整
理的。
在接触冰心日记后,深感其独立面世的意义与价值。2014年夏天,我应邀到内蒙古出席一个女性文学的研讨会,与北京语言大学李玲教授谈起整理出版冰心日记之事,询问她是否有研究生愿意来做这项工作。李玲从研究冰心起步而日渐享誉学界,自然懂得冰心日记四个字的分量,说她自己就十分愿意参与,碍于时间的不允,她答应,开学后即与她的博士生商量,请她参与,并以此进行学术研究。
李玲的博士生刘嵘在来年的寒假尚未结束时,便只身来到冰心文学馆,翻阅、翻拍了冰心的二十三个笔记本。回到北京后,便开始录入、注释。我收到她的录入注释稿是在2016年9月间,速度之快,令我惊奇。此时,我将出版冰心日记的想法,正式告诉了吴青、陈恕二位老师,他们是冰心版权的授权人。2017年早春,我到北京拜访了吴青、陈恕教授,他们同意授权出版,并且提供了另外三本八十年代之后的日记,希望一并收入。
从北京回榕后,我即着手进行冰心日记出版前的案头工作,即将我之前的录入与刘嵘的录入进行比对,疑难处依据原稿解决,做出最后的定稿整理;刘嵘则在北京,进行另三本日记的录入与注释,最后由我根据原稿复制件进行定稿整理。
整理与注释,遵循以下的准则:
一、冰心日记,不以发表为目的,多为写作积累素材,也有思想认知、身心感受,亦有人事纷沓的记录等,整理时只做标点、断句、分段,文字一律保持原貌,无法辨认之字,以□代替;需要订正、补充的字以[ ]加入。尤其到了晚年,作为不以示众为目的的书写,随意至如天书,辨认十分困难,逾近晚年,还出现了思维与书写的游移,反复与重复、多字与缺字、语法不妥等时现,整理时亦不做更动,保持日记者的书写与心灵的真实面貌,保持日记者真实的生命状态。
二、冰心日记断断续续跨越了半个世纪,其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尤其是一些流行的术语,都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读来有隔时之感,但在当时却是路人皆知,甚至成为口头禅。冰心的日记保留了这种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她自己还创造、缩写了一些流行词组,比如, Cl.S.为纲,便是阶级斗争为纲的英文缩写等,这些都保持原貌。
三、注释希望尽量简洁,阅读与研究者如有需要,可自寻答案。必要的注释,一是与冰心作品与人生关联较多、较密切的人与事;二是补充日记中提及,但未详尽的内容,比如诗词、对联、地名、人物关系等;三是整理者认为需要特别提示的内容。
四、为了便于阅读与查阅,编者按一个完整的时间段,编制目录,加入标题。
深感冰心日记的整理与注释责任重大,从个人空间的书写,到公开出版的呈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形式转换,在一定的意义上,烙下了整理者的印迹等,但又不能失却原文的本意,现在这样把握,是否恰当?希望得到读者与研究者的指正。一些人名、地名与名称等是否准确,都有待完善订正。
王炳根
2017年4月8日于根舍
著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编选,王炳根,先从军后从文,历任福州军区文化部干事、创作员,福建省文联《当代文艺探索》常务副主编,《福建文学》副主编,冰心研究会秘书长,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等,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日本关西大学、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访问学者。著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著《侦探文学艺术寻访》《永远的爱心·冰心》《冰心与吴文藻》《郭风评传》《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冰心:爱是一切》《林语堂:生活要快乐》《郑振铎:狂胪文献铸书魂》,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二十余种,曾获福建优秀文艺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被日本创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旅欧(1955年6月29日至7月28日)/001
福建(1955年11月16日至12月20日)/011
江南(1957年4月17日至5月12日)/023
河南(1959年3月18日至4月2日)/037
丰台(1959年10月22日至10月27日)/047
邯郸(1959年12月14日至19日)/053
湖北(1960年3月1日至18日)/057
怀来(1960年9月9日至12日)/065
湛江(1961年12月15日至31日)/069
霸县(1964年5月21日至6月7日)/079
赣鄂(1965年11月2日至12月17日)/089
文革(1966年8月5日至31日)/121
西南(1975年6月8日至7月18日)/127
任丘(1977年11月23日至11月26日)/155
晚年一(1981年6月1日至1982年1月25日)/159
晚年二(1991年2月14日至12月31日)/201
晚年三(1992年1月1日至4月18日)/303
晚年四(1993年8月28日至9月30日)/337
晚年五(1993年11月2日至12月31日)/347
晚年六(1994年1月1日至9月6日)/363
家庭账本(王炳根整理注释)
一九六八年/410
一九六九年/413
一九七○年/415
一九七一年/418
一九七二年/419
一九七三年/423
一九七四年/427
一九七五年/431
一九七六年/436
一九七七年/441
一九七八年/445
一九七九年/449
一九八○年/455
一九八一年/459
一九八二年/464
一九八三年/469
后记/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