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应当深入探求中医根柢之所在。恽铁樵对《内经》进行了更为仔细详尽的研究之后,于1922年出版《群经见智录》一书,对《内经》发源、成书、读法的论述,突破了长期以来盲目尊经的痼习,开拓了新的审视角度和研究方法;对易理、太极、五行的研究,落实在四时阴阳变化上,使一直以来玄妙费解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1925年创办函授学校之后,恽铁樵先生即以《群经见智录》的主体内容充作《内经讲义》,并在日后的函授教学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由此形成多个版本,其关于《内经》的学术见解得以充分彰显。
《伤寒论讲义》是以日本·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为蓝本,精心取舍,详加按语,并在十余年的函授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修订完善。《伤寒论辑义》采辑从金元时期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及以后数十位伤寒名家的注释,并加以折衷归纳,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考证比较精详。恽铁樵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伤寒论讲义》,结合了当时西洋医学新知,融汇了个人临床经验心得。由此一书,可以遍览历代伤寒注家之学术精华,可以寻得伤寒研究之平夷大道。
恽铁樵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主张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吸收新知以补充、提高和发展中医药学。他认为,欲使中医学进步演进,必须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取长补短,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这种学术主张在《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中得以充分彰显。
恽铁樵先生自1925年创办函授学校之后10年时间里,不断撰写修订各种讲义。1932年开始健康状况渐差,1935年7月辞世。此次整理《伤寒论讲义》《内经讲义》,所依据的都是1933年的版本,是恽铁樵有生之年*后一次手订之作,可算是其学术思想*为醇熟的代表性著作。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社会与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嬗变,在思潮激荡之中,中医学界仁人许多真知卓行,不单引导了当时中医学术之变革,开启今日中医学术格局之端倪,而且其所达到的学术境界、认知深度,至今让我辈叹为观止,仍具有极强的学术生命力。恽铁樵《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是能够展现以上宏观学术思潮的代表性著作。恽铁樵以他渊博的知识,丰厚的临床经验,主张西方科学不是*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但由于年代久远,应该整理提高,使之发展进步。其针对《内经》、《伤寒》的学术研究,不再拘泥与传统的训诂考证与依经解义,而是更注重整理其科学内涵、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开创了民国时期中医学术研究新视野。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有文名。后因长子病故,发愤学医,精研经典,又问业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先生,深通《内经》、《伤寒》之旨,以医名闻于当时。尽管当时政府已将中医摒弃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他还是披荆斩棘,于1925年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旨在以办教育革新中医,受业者千余人,较有影响者如章巨膺、徐衡之、顾雨时、何公度、陆渊雷、庄时俊等,均成为日后中医学界的骨干力量,对中医学术界影响深远。恽氏一生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计有药盦医学全书22种,其中许多著作充作函授讲义之蓝本,示人以入门途径、规矩权衡,于是学者可以由是循序以进,而登堂入室。其学术思想在近代中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经讲义自序/001
《内经》发源第一/003
《内经》成书第二/005
《内经》读法第三/007
《内经》之总提纲第四/012
《易经》第五/015
余之太极第六/017
《内经》与《易经》第七/020
五行之研究第八/024
四时为主第九/027
甲子之研究第十/030
扁鹊医案第十一/035
仓公医案第十二/039
仲景《伤寒论》第十三/044
标本中气之研究第十四/048
七损八益第十五/053
附篇/057
铁樵函授医学开学演辞/001
伤寒论讲义自序/063
伤寒论仲景自序/064卷一
补《后汉书·张机传》/067
伤寒论讲义第一期/07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070
伤寒论讲义第二期/079
伤寒论讲义第三期/092
伤寒论讲义第四期/107
伤寒论讲义第五期/12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127
伤寒论讲义第六期/138
伤寒论讲义第七期/156
伤寒论讲义第八期/171
伤寒论讲义第九期/187
伤寒论讲义第十期/205
伤寒论讲义第十一期/224
伤寒论讲义第十二期/241
伤寒论讲义第十三期/259
伤寒论讲义第十四期/27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70
伤寒论讲义第十五期/293
伤寒论讲义第十六期/32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45
伤寒论讲义第十七期/355
伤寒论讲义第十八期/390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413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417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424
伤寒论讲义第十九期/431
伤寒论讲义第二十期/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