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黄帝内经》包括的《素问》和《灵枢》两书共一百六十二篇中,精选出理论和实践价较大而彼此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原文共333段,再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分别归纳成十二类(章),对所选辑的原文进行必要的校勘和注释,简要地概括出每段原文的内容大意,对其中的要点略加分析,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则酌加按语。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泉源,是我国历史上一本划时代的巨著,故为学习中医者必读的经典文献。该书由于集不同时期众多作者之医学论述,在篇目卷次、内容结构方面,难免缺乏系统性,又因长期传抄翻刻,使现存版本中常有错脱衍误。本书作者综合大量古今有关文献之校释和研究,将所撰《新编黄帝内经纲目》进行如下整理。①将《内经》162篇文献,精选出理论和实践价值较大而彼此内容不重复的原文共833段,再据各段内容分别归纳成十二类(章):人与自然、养生、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论治、针灸、运气及医学教育等。②汲取历代医家研究成果,结合作者研究心得,对所选原文做必要的校勘和注释。③对所选原文概括内容要点并作必要的分析。本书提纲挈领,考据翔实,观点明确,叙述清楚,是一本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研究内经的良好读物,可供中医院校师生、西医学习中医者以及有关临床工作者参考。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汇编,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先秦(有人认为是西汉末期以前)的时代的医学成就,而且由于它充分运用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对分散的、见于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和医学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性的总结,从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及其基本观点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遵循,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基础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内经》的诞生,标志着我们祖先同疾病长期作斗争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上升为理论,并开始形成一门独特的医学科学,因此,称它为中医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巨著并不是过分的。今天,继续学习、研究和整理这一医学典籍,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和诊疗效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内经》是集不同时期众多作者医学论文之大成,所以该书在篇目卷次、内容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紧凑,甚至重复、繁琐等缺陷;又因为长期的传抄翻刻,多次的整理校订,致使现存的版本中,文字常有错讹衍误,篇章亦见分合改移;加之全书篇帙浩繁,文字古奥,注释纷纭,所有这些都给研习《内经》构成了困难。因此,编写一本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比较完整地反映《内经》理论体系的读本,以利于读者阅读和
理解,是完全必要的。基于上述原因,参考古今有关的校释和研究,对《内经》一书做了如下整理:第一,从《内经》包括的《素问》和《灵枢》两书共一百六十二篇(包括已佚而由后人补写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两篇)中,精选出理论和实践价值较大而彼此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原文共333段,再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分别归纳成十二类(章):人与自然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论治针灸运气及医学教育。每类为一章,每章内又分列不同的专题。第二,在尽可能汲取历代医家和学者研究《内经》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心得体会,对所选辑的原文进行必要的校勘和注释,力求做到观点明确,传述清楚,前后一致。第三,简要地概括出每段原文的内容大意,对其中的要点略加分析,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则酌加按语。通过原文的选辑、分类,使《内经》的原文编排和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以利读者提纲挈领地加以学习和研究;通过校释概要等项,使《内经》具体的医学理论、观点、法则易为读者所领会和运用。前者重在立纲,后者重在析目,两者结合,则纲举目张,以利读者融会贯通,较好地把握《内经》的整个理论体系,故僭书名为《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是研究、整理中医经典著作的一个尝试。鉴于水平所限,编写经验不足,书中错误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切盼学界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1984年9月
李今庸,男,1925年出生,湖北枣阳市人。第二届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泰斗。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并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新中医》顾问、《中医药学刊》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名誉主委、全国类风湿关节炎医疗中心网络及协作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本草》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顾问、终身理事;全国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湖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常务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湖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二、第三届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目录
第一章人与自然/
一、人本天地/
二、人应天地/
三、人法天地/
第二章养生/
一、养生总则/
二、养生方法/
第三章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
第四章藏象/
一、藏府/
二、精气神/
三、身度/
四、体质/
第五章经络/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
三、络脉/
四、经筋、皮部/
第六章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发病/
三、病传/
四、邪正虚实/
五、阴阳盛衰/
六、藏府经络失调/
第七章病症/
一、热病/
二、风病/
三、痹病/
四、痿病/
五、厥病/
六、咳喘/
七、痛证/
八、胀病/
九、水肿/
十、积块/
十一、疟疾/
十二、消瘅/
十三、失眠/
十四、癫狂/
十五、痈疽/
十六、瘰疬/
十七、血枯/
十八、子瘖/
十九、失音/
二十、目眩/
二十一、十二奇邪/
第八章诊法/
一、察色/
二、视形/
三、按脉/
四、审尺/
五、问症/
六、色脉症合诊/
七、决死生/
第九章论治/
一、审机求本/
二、标本逆从/
三、因时因地因人论治/
四、早期治疗/
五、制方用药/
六、食物调养/
七、气功疗法/
八、开导治神/
第十章针灸/
一、俞穴/
二、针具/
三、刺则/
四、刺法/
五、刺禁、刺害/
六、灸法/
第十一章运气/
一、五运/
二、六气/
三、运气合治/
第十二章医学教育/
一、医无鬼神/
二、尊师重道/
三、学用结合/
四、医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