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程*长、停留时间*久(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达一年零八个月)、重大事件发生*多的地方。该书原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今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1986年出版,其通过翔实的资料、严谨的研究,记述了红军长征在四川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原书出版三十年过去了,长征研究又有了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此修订再版,严格按照中央两个历史决议和有关精神,较为完整准确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至今已历八十个年头。《红军长征在四川》*次出版,至今也已有三十年之久。八十年来,多少回忆文章,多少研究资料,基本上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研读与颂扬。当然,免不了会有一点杂音。尤其是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活跃,随着网络交流带来的信息激荡,一股暗流也悄然甚至公然涌动,其主要表现是传播道听途说,甚至编造谎言,贬低长征壮举,抹杀长征精神。扫除阴霾,澄清事实,学界有责任,学者有责任。《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再版,此其时矣!
书稿以审慎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吸收三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八十年前那股浩荡铁流,作了新的一番审视,新的一番扫描,新的一番梳理,新的一番展示。
书稿带给我们的,是昂扬的情绪,是奋发的精神,是对前辈的敬重,是对历史的尊重。
修订再版前言
1930年10月至1935年11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根据地进行围剿。由于敌人的力量空前强大,再加上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三大主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突围远征,先后进入四川。自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从1935年1月进入川南,到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离开四川,长征期间,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全省近一半的县(区)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是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在四川会师,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是红军长征从南向北转移的桥梁和中转基地,也是铸就红军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地区。党的领袖在诗文、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四川在长征中的地位。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率红一、三军离开四川不久,即创作著名的《七律·长征》,全诗列举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名,其中四个都与四川有关,包括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及岷山。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长征八个著名战斗战役中,有五个发生在四川,红军翻过的雪山和爬过草地也主要集中在四川。
正因为四川在红军长征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突出的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5年批准在四川松潘建立红军长征纪念碑,邓小平亲笔题写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这是中央对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认可,是四川各族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长期以来,长征精神始终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长征,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凸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了解长征,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由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长征胜利八十年后的今天,修订再版《红军长征在四川》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组
2016年12月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系研究中共四川地方党史的专门机构。
1986年版序杨汝岱 1
1986年版前言3
第一章 红军长征前的四川1
第一节 四川的自然概貌和社会经济状况3
第二节 四川军阀的统治5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的大发展8
第四节 红二、六军团转战湘鄂川黔 配合中央红军长征10
第五节 中共四川地下组织的斗争为红军转战四川奠定了基础13
第二章 四渡赤水 转战川南17
第一节 逼上长征路 遵义转折点19
第二节 蒋介石在川黔边的兵力部署23
第三节 一渡赤水 拟过长江25
第四节 二渡赤水 桐遵大捷32
第五节?三渡赤水 调敌入川37
第六节 四渡赤水 重返黔北39
第三章 巧渡金沙江 围攻会理城47
第一节 佯攻贵阳调出滇军 红军占渡口夺渡船49
第二节 昼夜操飞舟 巧渡金沙江54
第三节 蒋介石的图谋55
第四节 会理会议和会理攻城战57
第五节 北进德昌 刘伯承运用统战策略62
第六节 红九军团渡金沙江 抵礼州与主力会合64
第七节 刘元璋纵火残民 再欠西昌人民血债68
第四章 彝海结盟过凉山73
第一节 出敌不意走冕宁 爆竹声声迎红军75
第二节 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抗捐军的成立78
第三节 彝海边歃血为盟 红军顺利通过彝区79
第四节 解救人质 越西彝民投红军82
第五章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87
第一节 向大渡河疾进89
第二节 佯攻大树堡90
第三节 强渡大渡河91
第四节 飞夺泸定桥96
第五节 从泸定桥到夹金山101
第六章 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入川111
第一节 强渡嘉陵江 执行川陕甘计划113
第二节 出击川甘边 鏖战胡宗南121
第三节 中坝江油之战 重创邓锡侯部125
第四节 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128
第七章 穿越北川河谷进抵岷江上游131
第一节?粉碎国民党军新的围攻部署133
第二节 攻占土门要隘 西进岷江上游138
第三节 占懋功抵夹金山 迎接红一方面军143
第八章 懋功会师 确定北上方针147
第一节 达维相逢 懋功同庆149
第二节 懋功会师后的战略形势151
第三节 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153
第四节 松潘战役161
第九章 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73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治局芦花会议、沙窝会议175
第二节 中共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185
第三节 左、右两路军过草地188
第四节 包座歼胡敌 打开北上门193
第十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 红四方面军大举南下203
第一节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205
第二节 阿坝会议和张国焘另立中央216
第三节 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223
第四节 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230
第十一章 红四方面军转战康北253
第一节 党中央的召唤255
第二节 国民党在康区部署对红军的围堵266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执行《康道炉战役计划》269
第四节 向甘(孜)瞻(化)进军274
第五节 红四方面军准备北上279
第十二章 红二、六军团入川289
第一节 红二、六军团北上和红四方面军的接应291
第二节 红二、六军团北进甘孜299
第三节 甘孜会师和红二方面军的组建307
第十三章 红二、四方面军携手北上313
第一节 北出陕甘方针的确定与执行315
第二节 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321
第三节 北出陕甘 三军会师327
第十四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地方工作341
第一节 创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343
第二节 建立中共地方组织347
第三节 建立各级地方革命政权349
第四节 组建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352
第五节 保卫赤区分田地355
第十五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民族宗教工作363
第一节 红军长征入川初期的民族政策365
第二节 红军长征在四川后期的民族宗教工作373
第三节 红军在藏区建立的革命武装与党团组织387
第四节 红军在藏、羌地区实施的土地政策391
第五节 西北联邦政府394
第十六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宣传教育和后勤工作399
第一节 宣传工作401
第二节 文化教育工作411
第三节 后勤工作421
第十七章 中共四川地下组织和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431
第一节 中共四川地下组织配合红军长征433
第二节 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438
第十八章 红军长征在四川播下的革命火种449
第一节 红军撤离后反动派对四川人民进行血腥镇压451
第二节 四川人民坚持斗争457
第三节 红军长征对四川各族人民的深远影响470
结束语475
附 录481
一、四川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贡献统计表482
二、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战斗序列490
三、红军长征在四川部分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499
四、红军长征在四川时敌军战斗序列504
1986年版后记508
修订再版后记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