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定 价:30 元
丛书名: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 作者:童连
- 出版时间:2017/8/1
- ISBN:9787309129854
-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44.1
- 页码:16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大16开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重点梳理了0~6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的主要内容、常用方法、理论依据,具体方法部分引进介绍了日本学者开发的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水平评估和心理行为问题筛查的方法及使用指导等。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分为五章,内容覆盖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基本内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和案例分析以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指导。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幼儿师范学校、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早期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研究者研究儿童发展评估的参考用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儿童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其中0~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为全面促进我国儿童事业的发展,实现儿童优先原则,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并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纲要》的“儿童和健康”和“儿童和教育”两大领域,分别制定了关于“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以及“促进O~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说明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实现儿童早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也充分证明,儿童早期的心理行为发展关系到青少年期乃至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开展早期的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和问题筛查,是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偏倚和环境不利因素的重要手段。儿童心理行为评估也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和干预治疗,开展随访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由于我国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相关的专业人员(如儿童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等)不足和家长意识不强等现况,很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没能在早期被发现,延误了最佳干预和治疗时机。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儿童工作者,包括家长本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在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偏倚,必要时可以借助一些评估工具进行初步的筛查。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教材系统介绍了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主要内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生物学和社会影响因素,其中探讨了宏观的社会健康决定因素和微观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发展的综合影响;还介绍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类,国内外0~6岁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干预和教育指导常用方法及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希望本教材能使更多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系统,以及实践操作中常见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本书的撰写得到日本国立大学——筑波大学儿童保健学知名学者安梅勒江教授的无私援助,他同意将自己30余年的多项研究成果——“儿童发育评估量表”“儿童问题行为筛查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评估量表”汇编到本书中,以供我国儿童保健人员、幼儿教育者等专业人员和一般读者参考、使用。安梅勒江教授还结合日本儿童教育和儿童保健的实践,基于真实的案例,系统阐述了儿童教育机构是如何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实施教育指导,以及如何联合家庭、社区,甚至是政府部门开展综合的教育指导和干预的。此外,本书还系统介绍了日本家庭教育支援的构造与理念、组织结构和服务内容,对于我国探索新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理论
第二节 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
第三节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第四节 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第五节 运动和身体发展
第二章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影响因素概述和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家庭养育环境
第三节 儿童个体因素
第三章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第二节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发育延迟
第三节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
第四节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第五节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儿童心理行为评估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评估概述
第二节 0~6岁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
第三节 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工具和使用指导
第五章 0~6岁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指导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和教育指导概述
第二节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和教育指导——案例分析
第三节 家庭教育支援
主要参考文献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3)仪器测量法
通过科学的仪器对被试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心理活动的仪器越来越多,如电生理反馈仪、眼动仪、动作稳定仪和动作捕捉仪等。这些仪器在测量人的兴趣、动机、技能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其中电生理反馈仪可以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和多动症等心理行为问题。
4.心理测量的产生
心理测量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50多年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提出应该从普遍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举动导致了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 第一个智力测试的诞生。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量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出现了心理测量的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是现代心理测验的重要评价指标。标准化测试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和评定过程。例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要求一个经过培训的主试,借助测试道具,逐项测量和记录被试的回答,整个测量过程需60~70分钟。
(二)访谈法
通过访谈获得信息。访谈的对象可以是被评估人,也可以是和评估人相关的人或环境。如果是儿童评估,访谈的对象不仅限于儿童,还应包括家长、老师和其他熟悉儿童的个体。访谈法比结构式评估和正式测量更加开放,给访谈对象表达自己的机会。临床上的访谈尝试针对的是准备开始心理测量的个体,在正式的测量和评估之前实施。访谈可持续30~60分钟,访谈的内容包括个体信息、家庭背景、儿童早期和最近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学校和其他场所的表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