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纯德,河南濮阳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进修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学院。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和语言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主编,汉学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杂志社社长,教授。巴黎龙呤诗社副社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曾赴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马赛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波尔多第三大学、意大利波伦亚大学、都灵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和语言。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卷前絮语
特稿
首届“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与中国文化外译学术研讨会”综述
欧洲的中国研究:传统与新变——“当代欧洲的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一位跋涉者和耕耘者的人生——记阎纯德教授
国学特稿
纵民所欲与自由价值观的中国文化基础考源
《墨子》“兼爱”核心精神新诠
当初与当下——论中华文化根基的稳固性与常青性
张西平专栏
摇摆于欧洲与中国之间:《中国哲学家孔子》翻译研究
春秋论坛
中国人的空间伦理与心性思想
只缘身在此山中——汉学文献中译刍议
四季评论
李白诗歌在德国、俄罗斯译介传播的对比研究
叶维廉的诗学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
关于《捻军及其游击战》一书的新观点
汉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中的“语言”与“话语”研究
英文文献中的汉代儒学研究资源调查
清代《康熙字典》流传日、朝、越三国考
传教士汉学研究
从《中国丛报》看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
天主教在华传教之合儒路线——以《圣经直解》《儒教实义》《古新圣经》为例
汉学家研究
捷克汉学家王和达及其中国古典迻译事业
俄罗斯汉学研究
漫长道路的里程碑——《巴金选集》俄译本序言
苏联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记波兹涅耶娃教授
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古代教育观——基于俄译《三字经》的研究
唐传奇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
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中国文献学”思想探究——以《中国文献史》为例
赵树理作品俄译研究述评
法国汉学研究
汉代女诗人——女性“自我”的诞生
弗朗索瓦程:“不必把我当作一个圣人”
美国汉学研究
唐诗翻译札记之二:诗歌
论卫三畏“还中国一个公道”的中国观和:儒家之和平准则
《聊斋志异》梅译本的失利与引发的思考
一部被遗忘的英文本《中国短篇小说》
德国汉学研究
德国阿Q的悲剧人生——论克里斯托夫海因对《阿Q正传》的改编
英国汉学研究
白馥兰与汉学中的技术史研究
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波兰汉学研究
波兰汉学家日比科夫斯基及其南戏研究述论
克罗地亚汉学
克罗地亚汉学家依兰访记
日本汉学(中国学)研究
溪百年《经典余师诗经》考述
“内藤文库”及其史料价值初探
中国俗文之变迁
何谓“作为方法的中国”?
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注释研究——以副文本视角切入
《佚存丛书》文献价值考论——以李盛铎旧藏经书五种为中心
夏目漱石晚年汉诗中的“道”与“情”——以《明暗》期的三首七律为中心
朝鲜半岛汉学研究
从《方言类释》看近世东北亚文化交流
张问陶集外诗文考释——兼谈张问陶与朴齐家的交往
越南汉学研究
潘辉益《钦祝大万寿词曲十调》校读
蒙古汉学研究
蒙古国的汉学研究成果概述
中国典籍传播研究
寒山诗英译本研究(下)——以斯奈德、西顿译本为例
葛洪《抱朴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郁达夫研究在国外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的郁达夫研究——《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之郁达夫》
汉语国际传播与研究
近代以来汉学界古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汉学研究 总第二十三集 2017年秋冬卷》:
卫三畏批评了当时对中国社会道德的简单化评价的倾向,并从道德法则和道德实践两个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中国道德的实际情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重亲长”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帝国“长期以来就是遵从上帝律法的良好的了不起的标记,他们只是将其铭刻在心,而不是用手写下来”。其实,卫三畏认识到尊老爱幼是东两方也是全人类的道德要求,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遵从上帝的旨意,即认为中周文化实际上也是由基督教衍生出来的,就显得更加附会。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本质上没有冲突,因为它们是中西民族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模式,一定有着人类共性的相似点,但仍然是并列、并行的文化形态,不存在谁从属谁的价值评判。第三,将中国社会习俗的婚姻风俗比附《圣经》有关家庭的教义。卫三畏认为中国的婚俗非常完美,包办婚姻强迫青年人履行父母定下的婚约,使青年在最易于放荡之时有了保障,在引诱最强烈之时结婚了事;而女性不能参与社会事务,也是消除了罪恶的主要起因。这样的理解,多从其较小的积极意义上来夸大的。其实,我们知道,包办婚姻、歧视女性是父权制残余的表现,这种道德规范严重背离了人性的基本要求,足传统社会的毒素之一。卫三畏将中国的包办婚姻与《圣经》摩西十诫的第十诫“不可贪念人的房屋;也不可贪念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条规进行比附,也是不妥的,这同样是为了用基督教教义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细节。最后,将中国政治制度之一的科举制与两方平等自由等人权观念相比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