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评介了自柏拉图到罗兰·巴特的重要文艺思潮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的重要思想家,内容包括理论家的著述提要、理论流派的划分和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情况等,还结合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理查德·哈兰德(Richard Harland),澳大利亚卧龙冈大学终身教授、驰名世界的悬疑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著有理论著作《站在结构主义之上》等多部,并著有文学作品《荒村牧师》、《黑色十字军》、《瓦尔特的狼人生活》、《天堂人间三部曲》等数十部。
序(周华斌)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经典时代的文艺理论
一、修辞学批评
(诡辩学派、亚里士多德、维凯拉斯、西塞罗、戴尼斯、坤体良)
二、柏拉图
(以及新柏拉图主义)
三、亚里士多德
四、贺拉斯
五、朗吉努斯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一、寓意解经法
(薄菲略、普洛克勒斯、马克罗庇斯、圣·保罗、圣·奥古斯丁、福金提斯、但丁、帕卡西奥)
第三章 、新古典主义的兴衰
一、语言问题
(但丁、都博雷)
二、理想化的特质
(格拉狄、斯特尼)
三、意大利的亚里士多德学派
(敏都诺、斯卡里格、卡世德菲卓)
四、新古典主义与语言的纯粹化
(蒙太奇、马赫伯)
五、法国的新古典主义理论
(博乌、博奥斯、拉宾、博波、约翰逊)
六、新古典主义中的英国元素
(琼森、德莱顿、约翰逊、艾迪森)
七、情感时代的英国文学理论
(约翰逊、杨格、约瑟夫·沃尔顿、托马斯·沃尔顿、赫德、埃蒙德·柏克)
八、维柯、狄德罗以及莱辛
第四章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一、赫尔德及其时代精神
(席勒、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黑格尔)
二、康德的影响
(谢林、柯勒律治、歌德、席勒与叔本华)
三、有机原则
(A.w.施勒格尔、柯勒律治、谢林、歌德)
四、批评家的作用
(赫尔德、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施莱尔马赫)
五、若干英国主题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雪莱)
六、圣·佩韦、爱默生、爱伦·坡
第五章 、十九世纪的社会学理论
一、别林斯基和他的三个朋友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与比萨列夫)
二、马修·阿诺德
三、社会批评之滥觞
(丹纳,马克思)
第六章 、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
一、法国的自然主义
(福楼拜、左拉、龚古尔兄弟)
二、法国的象征主义者
(格里叶、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
三、英国的唯美主义与亨利·詹姆斯
(佩特、王尔德)
四、现代主义与先锋派
五、休姆与庞德
六、T.S.艾略特
第七章 、文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尼采
二、弗洛伊德
三、索绪尔
四、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恩格斯、卢卡奇、本雅明、布莱希特以及阿多诺)
第八章 、二十世纪俄国的文学理论
一、俄国形式主义
(史可洛夫斯基、艾肯鲍姆、托马舍夫斯基与提尼亚诺夫,以及雅
各布森)
二、普洛普
三、捷克结构主义
(穆卡洛夫斯基)
四、巴赫金以及他的朋友
(沃洛西诺夫,以及梅德维杰夫)
第九章 、1900-1960年的英美新批评
一、瑞恰慈与燕卜荪
二、李维斯与李维斯主义者
三、新批评:美国南部发展阶段
(兰色姆、图特)
四、卡内斯·柏克
五、新批评:霸权阶段
(布鲁克、佩·沃伦、文萨特以及韦勒克)
六、神话学派与诺斯诺普·弗莱
第十章 、法国与德国的现象学
一、布莱和日内瓦学派
二、从英加登到伊瑟尔
三、从伽达默尔到姚斯
四、德·波伏娃和她的两位前辈
(斯塔尔与伍尔芙)
第十一章 、法国结构主义
一、联想的结构关系
(雅各布森、列维-斯特劳斯)
二、结构主义叙事学
(格雷玛斯、伯雷蒙德、托多罗夫以及巴特)
三、结构主义诗学
(托多罗夫、巴特)
四、罗兰·巴特
尾声:进入后现代时代
词汇表
译后记
诚如当埃涅阿斯埋葬了麦瑟纳斯(Misenus)这个角色时,他开始趋于成熟。为什么呢?因为词源“Misio”意味着“怨恨”而“enos”则意味着“赞扬”。这种扬弃的关系好比是俗语中所说:只有你拒绝过度的炫耀及徒劳的赞扬,你才能获得智慧的奥义。总而言之,《埃涅阿斯纪》中的一切细节都是通往智慧的、无罪的,也是人类心灵寓意的一个部分。福金提斯用叙述将维吉尔的诗歌从头到尾地进行了批评的解读,批评的惯例早在希腊的亚历山大时期就已确立,神圣与世俗在这里都被书写。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这种批评方式变得相当流行。此批评方式旨在阐述不同单词的含义,赋予历史与神话以新的映射背景,指出演说的形态,以及提出寓意的叙述。但就连续的、局部的细节之上的专注程度而言,这种评论与一个文本的本质特征基本上没有关系。这种评论既是一种深入的解读,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评论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的抄写员在手抄文本的时候常常会留一些空白,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为了顾及日后的评论与旁批。同样,这种评论与旁批也是手写的。中世纪的思想界如当下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界一样,在最原始的概念下,文本虽然变得天马行空,无边无界,但是仍然能提供一种更遥远的扩展空间与含义上的外延余地。
纵观整个中世纪,批评与一些其他样式的评论均一直是用拉丁文这种思辨性极强的文字所书写,这种语言的障碍无可辩驳地解释了为什么本国语言的冲击力会如此苍白。在全新文化的发展点上打开断层,拉丁文拥有自己特有的惯性与吸引力,在寓意的文论分析家与新的地方诗人的寓意实践中,存在这引人注目但又不甚广泛的相互影响。
第一个质疑此状态的诗人是但丁。阿里格赫瑞在他的《宴享篇》第二部的第一章,以及在《致卡拉德的书信》中强调,在本地的一世纪诗歌里面可以找到四个水平层面的《圣经》注解。这四个层面乃是文本层面、寓意层面、道德层面与精神层面。就寓意层面而言,但丁提及了奥维德故事中奥菲斯(Orpheus)如何用他的音乐驯服野兽,并让顽石与树木翩然起舞的传说。
……